生活在東香
葉國針,出生於昭和元年(1926),從小在今日的新香街長大。是廣東移民第五代,由於當時較為平坦的土地已被閩南人利用,他的祖先只得落腳在丘陵地,土壤較為貧瘠區域。
回憶起小時候,家裡種田種得苦,除了必須向地主繳交田租以外,收成主要也是看天吃飯。那時還沒有建設水圳,自來水並不普及,因此幾乎要仰賴雨水,或者從家裡附近的窪地挑水回家。當時,新香街還只是條長滿荒煙漫草的小徑,與外界往來全靠兩條腿,就讀香山公學校(註1)的國針伯,每天也得走上數小時的荒煙小徑,才能抵達學校。
小學畢業後,他繼續研讀高等科。在十四、十五歲這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無意間在親戚家的庭院內遇見了茶花,從此與茶花結上不解之緣。對於當時的茶花,國針伯仍記憶猶新,「那是十八學士(註2)、白六角(註3)與九曲(註4)…」。
與茶花相會
自從與茶花相會,國針伯便無法自拔地栽進茶花世界。「當時只有在有錢人家、寺廟才看的到茶花…不然就要到陽明山上去看。」於是,國針伯便經常往親戚家跑,並透過自己務農而學習到的技術,嘗試為茶花扦插、接枝繁殖的方法。
畢業後即成為公務員的他,在民國五十年代,公務員的薪水不過1000元上下,但當時光是一株茶花苗就要價300元。即便在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國針伯仍將栽植茶花作為生活樂趣。懷念起當年,他為了尋找不同品種的茶花,經常在苗栗、新店、大溪、三峽…等山區地帶進行搜尋,只要能覓得一株未曾見過的茶花品種,心情便能愉快好一陣子。
退休後,國針伯成立新竹市茶花園藝研究學會,開始致力於茶花的栽植與推廣,會員遍及全台。同時,他也將原本墾殖的田地改闢為茶花園,將種植茶花的嗜好與事業結合,開闢事業的第二春,並以能夠開出許多不同顏色的茶花品種「八美」(註5)作為茶花園的命名。
在東香的今與昔
「八美園」佔地兩千多坪,栽種兩百多種類茶花。園區入口大石刻著「八美園」大字,是已逝的茶花同好,也是前副總統李元簇先生親手所提字之拓印。一盆逾三百年油茶樹嫁接的茶花,是園中鎮殿之寶。聽聞曾有人開價一千五百萬購買,國針伯仍不忍割愛。
而八美園的前身,即是國針阿伯一家承租拓墾的田地,最早共有十餘甲地。在台灣光復初期,經過一連串的土地改革後,他們一家才逐漸將地主手中的土地慢慢買回,在當時工作四天賺取一元的日子,這些土地要價四千多元。
隨著經濟狀況逐漸好轉,有助農耕的基礎建設,如自來水系統的完善,讓一家人不必再緊鄰窪地而居。原本在窪地附近的田地,也轉賣給建商興建住宅區,以消化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外來人口。
國針伯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也歷經過兩個政權。他的生活與東香,與茶花密不可分。他所生活的新香街,從原本的荒煙漫草,變為現在的單線道。在景觀上,也仍大致維持著野草綠樹,只零星散布著幾區密集住宅戶。但面對近來的香山區開發計畫,東香未來成為什麼樣子,令人難以想像。
註1:香山公學校-為香山國民小學前身。民國前二年(1910)六月二十日,以「牛埔公學校」之名創立,香山仕紳陳雲如先生宅邸為校舍。民國十年改名「香山公學校」、民國三十年改名「香山國民學校」。民國七十一年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定名為「新竹市立香山國民小學」迄今。
註2:十八學士-茶花珍稀品種,花形結構奇特,相鄰兩側花瓣排列多為十八輪,故稱。
註3:白六角-茶花珍稀品種,以花形顏色命名。
註4:九曲-茶花珍稀品種,以花形命名。
註5:八美-茶花珍稀品種,以花形顏色命名,又稱八面玲瓏。
文:李鈞冠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