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東香】德聲荔枝園主,邱鏡明

 


少年警防團

邱鏡明,家族從寶山過來,於韭菜坑(玄奘路現址)出生,二十三歲搬到東香。

經歷日本時代,曾擔任警防團(註1)一職。他說,感覺類似現在的巡守隊,是一種民間組織。每當空襲來時,便派駐山上幫忙指揮、疏導村民。由於戶籍在此,執行警防團工作是強制的。

當年空襲時也波及到東香鄰近區域,美軍轟炸機突然投彈,地方因此被炸出大窟窿,所幸村中無人傷亡。「那時傻傻的!不知道害怕,轟炸機飛走,我們一樣繼續工作。」每日生命受到威脅的時代下,鏡明伯無法多想,平安過日子已是最大奢侈。

日本時代缺乏工作機會,家中無田者非常辛勞,不知道明年要到哪裡生活。日本統治管理嚴峻,人民也畏懼。香山區僅有牛埔、內湖兩個派出所,一間才兩、三人,卻仍然可支配偌大的範圍。


山田苦日

而後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管。他說士兵並非如傳聞中威武,反而有老有幼、衣著落魄清寒,不似日軍整齊威風,令人看不上眼。事實上,戰後初期也的確經歷一段更為困苦的生活。四萬換一元的通貨膨脹、買賣價格混亂等。待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情況才逐漸轉好。

從小開始種田,鏡明伯說是「做山」-在水圳不及的陵地,種植雜糧作物。地瓜、花生、麻等。十五、六歲便挑起家中擔子,全心耕種。那時租下五分多地,是山區戰爭所荒廢的土地。在當時,種什麼就得繳什麼。地主權利大,要多少租都得交,否則便將田地改租其他人。

空襲最為猛烈時刻,村人不敢種田。他自己依然照著本份工作,直到戰後地方無糧,鏡明伯的地瓜,反而成為東香一帶熱銷品。

回想民國三十五年,那時旱災嚴重。韭菜坑有一口井,普通差不多可給三家人使用,想不到旱災導致鄰近十幾戶人通通擠來,一口井水吃喝殆盡。時常三更半夜找地方挑水。沒有水圳、沒有自來水,靠井、靠天,到處找不著水。這段困苦過往,至今鏡明伯仍記得。



創立德聲荔枝觀光果園

德聲荔枝

新竹香山是全台灣最北端的荔枝產地,也擁有最年長的荔枝樹老欉。當年,在農會輔導之下,南香山一帶四處可見荔枝樹蹤跡,觀光果園亦如雨後春筍般一間間成立,德聲荔枝即是其一。

「德聲荔枝觀光果園」,於民國七十年由鏡明伯與父親邱德財、弟弟邱聲明共同創立。由原初栽種番薯、花生與玉米雜糧,逐漸轉化為柑橘、石榴、蜜柚等水果。直到今日滿園荔枝景象,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是鏡明伯長年照料下的苦心成果。


地方演進

客家人身份,小時候一句閩南語都不會講,常被罵笨客仔!當時村莊裡沒水、沒電,四周山區也缺乏開發。道路小小一條徑,泥土路,下雨時地面黏滑,腳踏車都動不了。那時非常辛苦!種植成熟的蔬果雜糧,都得自己挑到市區販售。

差不多在七十年代,隨著學校進駐。芝柏率先開發,再來是香檳社區、美之城,地方樣貌開始轉變。鏡明伯也退下來,田地山林交由兒子繼承耕作。早年所建立的「德聲觀光果園」,在年輕思想下愈加有聲有色。他自己則選擇參加關懷據點、熱心助人,歸返平淡生活。

 

註1:民國三十二年(1943)頒訂「台灣警防團令」,將空防與消防結合,消防組、壯丁團一併被編入警防團,以配合戰時動員工作。一般團員由十八至五十歲男性構成;女性團員則屬救護部門。其任務有防空、水火消防事務,以及由壯丁團負責的警備輔助工作,包含交通管制、防諜防犯及冬防警戒。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