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頂埔】夫妻共體戰亂與和平人生,曾姚緞、曾秋

 


古早貧困生活

曾姚緞,與曾秋為夫妻。民國二十二年出生於牛埔,當時還是屬於新竹州,受日本統治的時代。她年紀尚小,生活相當困難。沒得吃、沒得穿,日常穿布袋衣、下雨穿簑衣。布袋拿來剪幾個洞就套,直接穿著就去上學,是現在無法想像的生活。

她父親是農民,與四個兄弟向地主租下許多田地,每年付出稻穀做為佃租。後來政府施行公地放領(註1),才終於有自家的田耕種。

 

爭戰動亂苦日頭

當時家中距離機場不遠,時常遭到軍機掃射、轟炸。有次,在她十二歲時,曾目睹一位老農民被射殺。村民只能將屍體放上竹藤椅,草草扛到派出所報案。戰後,新竹州改為新竹縣。仍然是相當刻苦的日子。種田人,即使是女性,從小也必須幫忙下田、除草,並且挑菜到市集販售。種稻、澆菜、賣醃瓜,幾乎佔滿她幼時生活。直到二十一歲結婚、生子,才開始走向不同人生。

二十三年次的阿秋伯,生長於竹圍內,是一個四周種滿綠竹的聚落。父親也是佃農,向地主租田耕作。經歷日本時代,嘗過吃不飽、穿不暖,還需時刻堤防美軍轟炸的苦日子。小學念的是日本書,也因為戰亂,四年級第一個學期未讀滿,就不敢再到學校。必須躲在山中疏開(註2),直到攻擊結束。

國民政府來台後,發生二二八事件。阿秋伯曾因為好奇跑至市區,見識到許多衝突場面。回憶當時,他自己也差點在那次暴動中喪命。「我那時如果跟著跳就死了!」就算經過多年時光,一想起來仍然餘悸猶存。

 

夫妻年輕時合影︒
(兩人結婚六十年,是鑽石婚)



2010年窯緞嬸當選模範母親

在外拚搏到回歸鄉里

退伍之後,阿秋伯選擇離鄉到嘉義工作,參與當時台灣的地下水開發建設。從雲林縣一路到屏東縣,許多單位通力合作之下,雲林的井口從三百增加至五百口。他說如果缺乏這些水源,台灣現在可能有錢也買不到米糧,也不會有現今的嘉南大圳。

丈夫在外拼搏事業,姚緞嬸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照料家庭與五個子女起居。工作期間,阿秋伯總是開著車四處巡視工地,嘉義、台東、花蓮等地都曾經駐足,幾乎跑遍全台灣,推展抽水馬達及發電工程。直到有次行程中發生車禍,他才決定回到家鄉,開起店面做鴿子買賣,可兼顧家庭的穩定工作。最後因為健康因素選擇退休,與妻子倆人共同擔任社區志工,付出心力協同在地發展,回歸於平淡卻充實的遲暮生活。


1:政府將公有土地准由承租之農民依照法令規定之要件及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地價後,承領人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公地放領之目的,在於扶植自耕農。
2: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灣受到美軍飛機空襲所施行計畫。將民眾遷往鄉間或山區避難,盡量降低傷亡人數。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曾姚緞、曾秋(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