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頂埔】埔羌圍兄弟老日子,曾君標、曾君旺


 

炸彈窟灌溉稻田

曾君旺、曾君標,家中兄弟姊妹共有八個,是大家族,所以兩人整整差上二十歲。老家住在埔羌圍聚落。白埔羌,由於村庄周圍種滿此植物而得名。其後由於都市計畫徵收,原居房舍拆遷才搬離。

曾君旺於民國十七年出生,起初在頂埔一帶種田生活。當時田地大多是用租的,自己大概兩分多而已。缺乏水源,所以都種乾作-像是絲瓜、南瓜等。日本時代遭受空襲時,空投下來的炸彈,轟出許多窟。遇到旱災缺雨水,就從池中舀水。「當時兄弟姊妹分邊站,一個站這裡、一個站對岸,兩端拉繩,中間綁著木桶,挑裡面的水來灌溉。」過著看天吃飯的簡困生活。

 

頂埔內生活印象

從小開始耕田,直到二十一歲時改行,到中央市場騎樓下擺攤賣布。一做就二十八個年頭。後來成衣技術進步,大家都希望買現成衣物。買布的人少了,他只能選擇結束營業,改到工廠上班以賺取家用。一家換過一家,僅為求取溫飽。 

君標伯回顧當初村里景象,那時庄內僅有五、六戶人家而已,姓陳的、姓曾的、姓胡的、姓駱的、姓莊的,幾姓而已,到現在都還數得出來。比較現在,頂埔里已不只一、兩千戶,發展相當迅速。米粉也是早年埔羌圍一帶產業,村中十之八九主業都是做米粉。 

由於是人口不多的小農村,左鄰右舍互相關照的親切感,以及農忙時分相互換工,不論插秧、割稻,彼此總會互助幫手。君標伯說在村落遇到長輩姑婆時,他會講說:「饒早,妳飽沒?」她都會回應說:「我心肝!你袂去叨位?」當初庄內人情味濃厚,談起來依然令他神往。

 

曾君旺先生與妻子年輕時合影

曾君標先生與妻子年輕時合影

念逝去美好環境

他說小時候的客雅溪底部,都是澄黃的金色細沙,當時常被打撈賣人蓋房之用。主婦會趕鵝、趕鴨下水覓食,順道在那清洗衣物。當時約六、七歲年紀,總愛用腳下水踢鵝蛋,發現後就撿拾起來,是他們補充營養的好食品。那時水質清澈,魚蝦也豐富。現在廢水排放汙染,就算有魚,抓到也不見得敢吃。他忍不住感慨。 

從事冷作(註1)、配管工作的君標伯,在當兵之前多在外縣市討生活,兵役結束後才慢慢回到新竹。那時候工業剛起飛,十大建設也起步,不斷帶動、改善生活品質。但是對比過往農村日常,現代人的冷漠,以及人口飽和、環境汙染狀態,多少都讓他有不勝唏噓之感,也更珍惜眼下擁有的一切,與緬懷過去的美好回憶。


註:俗稱的「西工」。 指工件在常溫下加工成型,工件整體不需加熱故稱冷作。故電焊、氣焊等都可稱之。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曾君標、曾君旺(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