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大庄農村景象
蔡顯卿,出生於香山大庄也成長於此。他指著家門前柏油路,說到當時大庄路很窄,頂多通過一台牛車而已。房舍零零落落,一家一戶,少有相連一起。四周圍皆是農地。那時家家戶戶一定有個稻埕,用來曬穀、曬魚乾。臨海的香山大庄,村民會共買艘船,十多人合一個罟,出海以貼補生活;房舍裡通常搭建豬寮。養豬、養牛、養雞,都自己動手。以前鮮少賣菜、賣魚店家,不似現在如此便利。
農村時代非常辛苦!要吃一頓飯都相當困難。雖說種田的人多,但是收成並不好,仍然缺米,經常要用買的。家裡沒什麼錢,米糧都快買不起,更別說是肉,每天只能想著怎麼生活。從小就必須幫忙家中工作,對於念書則不太重視,村子裡很多人不識字。他家裡兄弟姊妹共七人,也只有他跟老么有書讀。
危險困頓日本時代
幼時經歷日本統治,民生用品全部配給。豬肉半個月差不多才配一斤。當初香山車站有個配給中心,必須走路到那邊才能購買。當時香山種植著大量甘蔗,製糖後運回日本;檜木也是,內山因此開路,砍伐後同樣送至日本。許多資源都被掠奪。
他在香山國小讀了一年日本書,美軍就開始空襲。平時警報響都躲在防空洞。如果走在路上,就要趕快避到甘蔗田中。那時上課頭頂都戴著厚棉帽、身上都要掛名牌。學校也總是會教你如何避難,那就是如此的年代。
戰後生活匱乏依舊
國民政府來台初始,美國開始援助台灣,帶來牛奶、布與衣服,統一分發給民眾,學校有時也會有。民國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才重新開學。顯卿伯說日本時代讀一段、空襲時期讀一段,戰後從四年級開始念,經過五年級、六年級,真正算起來,小學畢業也只讀了三年書,無法繼續升學。
家中沒有田產,父親僅能在外幫人做長工。當時長工薪水便宜,一年一千多斤稻穀而已,換算成現在的價格,差不多約一萬元。「一年一萬元要怎麼生活?」所以沒辦法繼續繳交學費,他只能外出工作幫忙賺錢。
![]() |
義大利家族旅行-水都威尼斯(與三位孫兒) |
二十年郵務士生涯
顯卿伯工作經歷豐富,做過粗工、酒簍,也在中藥行工作過。在那時塑膠尚未盛行,公賣局裝酒是以竹編製;在缺錢看西醫的年代,中藥成為一般鄉間小民生病時的首要方針。他說那時候病痛,捨不得花錢,都自己找偏方、挖草藥,頂多到中藥行拿,回家煎煮服用而已。
希望尋求一份穩定工作,開始到郵局上班。早年送信是用腳踏車,路面狹窄,遞送郵件相當辛苦。他從雜工做起,負責局內清潔庶務,參加考試才取得郵務差資格。一次又一次的苦讀考試,逐步成為正式編制的郵務士,再升郵務佐,轉為內勤工作。由於連小學都未讀完整,涵蓋國文、珠算、外語、中外地理、郵政規則的試題,對他而言是困難的挑戰。最後從郵局退休下來,結束近二十多年郵務生涯。大庄路的透天厝,是他安身立命之所;兒孫同住,生活好不熱鬧。大半生的艱苦日子,也在這一刻獲得止息。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蔡顯卿(照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