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朝山】要去海邊就要找他,王正光

 




 日治時期的童年,曾目睹飛機交戰

民國二十九年次生的正光伯,童年曾經歷過日治時代。「那個時候,美軍來空襲,看到那個飛機飛過來,和日本的飛機打架、空戰,日本飛機打不過他們,一支一支地墜下來。」他描述著歷經多年,依然令他印象深刻的震撼場面:「親眼看到喔!那時候還很小,五歲,還沒有讀國小。美軍來空襲新竹機場啊,在空戰的時候跑出來看,大人就趕快把我抓回去。應該要躲防空洞,不過那個沒有用啦!只可以防炸彈的碎片,正中下去就完蛋。」

「現在天后宮廟前的溼地,當時還有兩個好大的炸彈坑。」正光伯伸手比畫著,說那個坑很大很深,裡面還有好多魚,直到經過颱風的大浪才重新被泥砂掩埋起來。

說起從前的生活,他說,「很苦啦!」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的初期,生活反而更苦,因為通貨膨脹,「四萬塊只能換一塊錢!」那些辛苦都顯現在正光伯所分享的故事中,例如因為沒有瓦斯,他們都會蒐集運煤車上的煤炭屑,再跟泥土和切碎的稻草拌在一起,做成有打洞的圓形煤球,曬乾之後用來當煮飯的燃料。

然而從前的生活也有有趣的地方,例如當時河岸、海岸邊有很多養鴨人,天亮就將鴨子放出來,到海邊吃螃蟹,到下午海水要漲起時再趕回去。鴨子追著螃蟹,人就在後面拿著竹竿慢慢走,有看到鴨蛋就撿。然而幾千隻鴨子,總會有遺漏的鴨蛋,「鄰居看到那個遠遠的,白白的,就跑去撿!」「撿鴨蛋」是他們小時候的一大樂趣!

這樣的景象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科學園區的廢水一出來,那個螃蟹死的死啊,鴨子也受到影響,開始不生蛋,就慢慢關起來了。現在都沒有啦!」如今趕鴨至海岸的場景已不復見,養鴨改以人工飼料培育,雖然比較衛生,但成本也比從前高出許多。

 

「要去海邊,就要找他!」

正光伯家裡並不是以漁業為生,祖父母開的是米店,父親從事教職,他自己退休前則是在成衣廠上班。然而他對於釣魚、挖貝等海邊的技藝卻十分精熟,這並不是本業,純粹是出於興趣。從小就整天往海邊逛,從父親那學會釣魚、從祖母那學會挖貝類,一直到現在,退休後正光伯的生活依然時時與海為伴,經常清晨四五點就和朋友約著到海邊釣魚。

「要去海邊,就要找他!」正光伯的朋友總是這麼說。如今海岸就像是的自家前院一般,走在泥灘地上,隨處看到的螃蟹、貝類都可以叫出名字,只要看到痕跡就可以判斷此處是否藏著生物,跟著他到海邊,永遠都能夠學到豐富的知識。這種與海之間親密的關係,想必是自小在海邊長大的人所獨有吧!

 

社區工作,處處有他的身影!

正光伯也是社區發展的重要人物。從民國九十五年朝山社區推行社區發展以來,就和當時擔任總幹事的蔡志修是好搭檔,兩人一起研究、查資料,將香山濕地上有的貝類整理出來,做成折頁手冊,也會幫忙帶人到濕地導覽。

現在,他也跟著荒野保護協會的張登凱老師,進行香山濕地紅樹林清除工作,要下到濕地將紅樹林砍除。據總幹事蔡志修說,正光伯是少數「倖存」下來的人:「那時候張登凱委託我找了很多社區的人,結果做完一天,跑的剩沒半個!剩下他堅持最久,現在已經變成幹部了,是張登凱的副手。」

正光伯在平時雖是木訥的人,但社區相關活動總是義不容辭地參與,不管是大掃除、提供社區風味餐的食材或是到濕地幫忙導覽。他掛著親切笑容的身影總是出現在其中,在這依著海的朝山社區,默默貢獻自己的心力。

 

文:汪葦如
圖:汪葦如、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