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朝山】炭窯裡的顧火人,柯朝欽

 


柯朝欽,人稱柯董,民國四十一年次,於鹿仔坑(現今海山里)長大。家裡共有七個兄弟姊妹,家中排行位於中間。柯董回憶起家族的變遷,從阿公那時代開始便是以務農為生,爸爸及叔叔都是農夫,當時是所謂的佃農,而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實施「耕地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註1),家族一躍成為地主,柯董說道:「富禮街以前那邊都是我們家的啊!富禮國中知道嗎?那以前也是我們家的地。」


隨著海水移動的稻田

談起富禮街,柯董提到,卡早靠近海口的地方,前半年是可以播種的,但下半年因為土地低窪的關係,稻田會隨著海水的起伏而淹沒,因此,為了一年四季都得有飯吃,往山裡靠近的地方也會種稻。雖然柯董的爸爸及叔父輩,都是以務農為生,但早期的農業生活,光是身兼一份工作很難養活家庭。所以他說:「以前的人很辛苦,爸爸當時除了是廚師,初一、十五還得出來幫忙塞水路的孔洞,以免海水進來,淹死稻子。」


踏上做工之路

柯董自嘲是念放牛班出身,初中畢業之後便無繼續升學,由於爸爸和叔叔一起合夥做木炭的生意,便開始做起挑水、砍材、燒炭的工作,那時候的柯董才十三歲,笑稱賺的錢都被爸爸給收走了,當時的薪資就是家裡的三餐。

香山地區多為丘陵地形,丘陵地形最適合生長相思樹,屬於木炭的上等木材,相思樹若要成長,則需要砍掉樹根,才會繼續茁壯。過去全盛時期,甚至有人會去承包好幾甲地,專門做此工作。除了砍材,收取木材之外,當時還得靠人力抬材,用材架,從山上抬回來,這些木材重達一兩百斤,但以前人夠聰明,懂得利用力學原理,材架的設計運用樹木做成一個ㄚ字型的架子去架扁擔,ㄚ字型一邊短一邊長,倒的時候從長邊倒,就算使用人力搬抬,也是輕鬆不少。

搬完後的木材需要柴燒,木材是圓形的,最長十二尺,最短九尺,越上面的炭越好,一次燒的炭大約四千多斤。光是燒這些炭就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柯董回憶起當時的工作內容,說道:「剛開始,半小時一斤,就是一批,把它推進去。前半小時裡面在燃燒,一星期過後,一、二小時才去看一次,因為裡面都自己在燃燒。內行人看到,剩下一尺或二尺,只要看到煙就知道炭是不是可以開窯。」


開窯出炭

木材燒成炭後,還沒結束,需要十多天的時間才能開窯,開窯需要使用畚箕,將炭畚出來,人要蹲進去,戴著斗笠,畚的過程需要相當快速,因為得承受窯裡高溫的環境,時常在畚的過程中,斗笠會被燙到「piakpiak」的叫,用竹葉編織的斗笠也會燒焦。「每次出窯時,都是我在畚,出來時臉總是黑黑的。」

而這些出窯後的木炭,按照性別分工,在炭窯口,村莊裡婦女們會將木炭裝進簍子裡,炭頭差不多三尺長,用草繩捆綁,再用牛車一車一車地載到火車頭。

在要燒火之前,需要建造炭窯,完窯之後,窯口需要用石頭封起,再用土糊上縫隙,僅留一個洞口讓人可以進出,要搬炭出來搬柴進去。而在完窯之後,有個請客的祭祀儀式,會在炭窯的位置拜拜,準備三牲、炒米粉等豐盛的食物,據傳這個祭祀的儀式就是為了保祐燒窯的過程一切順利。

由於燒炭時得連夜顧火,柯董也談起自己遭遇的一段奇聞軼事。一次寒冬時節,約莫晚上八、九點左右,忽然於炭窯後方傳來陣陣小孩哭聲。當時四下無人,嚇得他再也不敢回去那個炭窯。後來曾聽炭窯老前輩敘述,有個窯爐過去曾是埤塘的位置,曾有小孩在那溺斃身亡。


黑臉變頭家

隨著木炭產業沒落,柯董轉換了不同的道路,跟著庄裡的老師傅學泥作,學泥作很辛苦,可說是百般武藝樣樣都要會,像是砌磚、抹牆、貼磁磚等等。

「以前沒水還要挑水到二樓,連磚頭那時也要自己挑。」

不過,當時剛好搭上十大建設(註2)的熱潮,北上工作機會甚多,爾後回到家鄉,自己開業當老闆,養自己的工班。最早期的新竹西大棒球場、文化局演藝廳都曾是柯董承包的工程之一。回想起這段漫長的做工之路,有誰曾想過當初黑著臉從炭窯裡走出來的孩子,現今成為人人尊稱的「柯董」呢!

 

註1: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於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註2:十大建設是指中華民國政府於1974年至1979年間,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了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所提出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


文:鄭琬玲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