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南港】蚵殼石灰終生承傳,林木吉

 


蚵灰起家

林木吉里長,三十六年出生,南港人,六代前先祖自福建坪潭而來竹苗墾殖。林家在南港發展約莫十柱,木吉里長是其中之一,人宗族皆不相同。父親從竹南鎮公義里搬來,在西濱路口搭起草寮。小時候環境差,鄉下最好頂多是瓦厝。現在的樓房是二十五歲當兵回鄉,才在這一帶自己蓋起來。

由於居處沿海地帶,老一輩多插蚵牽罟討小海,父親那一代開始與叔叔合夥做生意。以前沒有混泥土使用,都拿蚵殼灰攪拌摩擦,黏性強度大!當時瓦房建造採蚵殼灰黏著;連同出海的木船也以此填補縫隙,作用相當良好。甚至在人過往離世時,還會用蚵殼灰覆蓋棺木,具備消毒功能。「遇到人過世,一家子需要兩百公斤,大戶人家用量更多。木吉里長如數家珍的介紹蚵灰的各種好處,這個已經伴隨他幾十個年頭的產業。



木吉里長與石灰廠相伴走過南港數十年

燒殼製灰

早年沒有交通工具,收集蚵殼只能挑著扁擔、掛著竹簍,一步步踏著濕冷泥濘地,到蚵田中去採收撿拾。慢慢變成牛車,到後期的打擋摩托車,走著經年以蚵殼鋪整的路徑,這件工作才比以前輕鬆些許。

蚵殼燒製前需要先搭建「灰窯」,通常以泥土堆起,約四米高、一丈深,整體差不多五坪大小。底部以稻草鋪著,用來引火燃燒。一般是土炭一公分、蚵殼四公分,如此層層上疊,直至四米高度堆起。土炭多自竹南生產,以前都自己駕著三輪車拖運回來。

窯爐四周需要密封圍起,前後開門,雙口起火再鼓風。開始生火之後,差不多要燒足十二個小時。風勢強弱是關鍵!風大氣足會快上一、兩小時;反之亦然。每座炭窯約可燒製五千斤蚵灰,過水蔭乾後再用篩子過濾。比較細緻的部份留在建築工程使用;較為粗糙的拿來鋪馬路,功能就如同今日的柏油一般。


牛車陣拚搏

國小畢業後無法升學,跟著父親做旱田、燒蚵灰,頂多討討小海。當父親的學徒,將家族企業推陳出新以順應時代,成為木吉里長終生職志。「人家肯放給我們做,一定不能漏氣!」十七歲時候父親中風不能工作,他仍堅持將石灰事業繼續發揚。

「我十幾歲就去拚過牛車陣啦!」他說,一個班超過十台就會被稱為牛車陣。聽起來容易但可不簡單。當時牛車價格換算今日,幾乎等同一架賓士,一分土地才換得到一台。對他們而言好比一台小怪手,越訓練越強壯!集體到內湖載貨,一天三十塊工資,牛車分為上、下兩截,整台車疊滿差不多兩、三千斤。


熱心服務地方多年

創造精神

牡蠣附著於蚵枝上,從螞蟻不到的大小緩緩成長,需要經年累月的時間,還得配合水質、土質自然生成。而石灰來源就像地上的土,開採便可取得。在可替代性及原料取得難易評估下,蚵灰隨著時間被淘汰。木吉里長轉化思維,利用貝類殼中的含鈣性,將其研磨攪拌進飼料中,提供給雞農鴨販。

早期需要將蚵殼放在門埕前曬乾,鋪平後開三輪車輾壓細碎,攪拌起來較為迅速。後來採用自動化粉水機,增加生產數額。本來每日不到一噸的產量,配合新式機器,現在一天產量高達十噸。

石灰業其中許多門道,連拖車大小都有其學問。「會賺就是衝、會守就有留。」他認為鄉下地方資本、開發都比不上城市,所以要更打拼!「我的石灰是頂級的!」木吉里長輕描淡寫說著,面上充滿自信。

院落中停靠著耕耘機、割稻機。木吉里長說,這樣大型的自動化機械,整個庄頭都不一定找得到一台,並非人人負擔得起。由於自家仍有田地耕作,也幫著里內打田、收成,如同早年農人伴工互相照應的精神一般持續下去。

 

文:沈華葦
圖:侯凱程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