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樹下】社區永遠的終身志工,宋景濱




一生服務的熱心性格

宋景濱,民國三十四年出生,成長於香山大庄,就讀大庄國小,是第一屆校友。新竹高商畢業,在當時是相當不錯的學歷。父親是農民,因此在求學過程,總是一面協助家中農事、一面上課唸書。戰後出生率不高,因此常被上級要求自動留營;也由於學歷較高,所以負責營部補給官工作。

退伍後,同步錄取台灣玻璃、國稅局及石油公司。最後選擇考進中國電器,一服務就是三十年的時間,從一而終。起薪是1,050元,比較起相對優渥的台灣玻璃,待遇還要更好。而生產計畫的工作專業,也奠定未來推展社區發展的基礎。

在長輩介紹下,開始在新竹地方法院擔任榮譽觀護人,從三十幾歲到現今仍是。協助輔導青少年的工作。九十年進入地檢署觀護體系、更生保護會,一輩子投身公益事務。

早年樹下社區

從居住到認同的思維轉變

太太在生下第一個小孩後才搬到樹下。父親的田產在這裡,經常幫忙家中農務的他,反而對樹下熟悉。在他記憶之中,樹下早年是一片又一片綿延的綠田,以及四處生長的老榕樹,標準的農村景緻。周遭工廠一棟也沒有,零星房舍散佈其間。

不過在參與社區工作之前,即使兒時就在這裡長大,對於香山、樹下的認識仍是一知半解。民國九十三年出版《樹下的故事:人文、歷史、風情》一書,他從頭到尾主導,花費一年時間完成。對於這塊土地,有了重新的認識。「樹下,以前叫三塊厝,就是姓朱的、姓吳的、姓黃的,三家從大陸移民過來開墾...」現在的景濱伯,對於在地歷史,已是如數家珍;也一平過往樹下總被認為是個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他總說,如果沒有歷史,我們就該創造歷史。


宋理事長與曾里長、黃理事長關心農地復耕情形

社區的工作、無悔的付出

五十五歲時,由於雙親中風生病,提前申請退休返家照顧父母。結縭四十多年的妻子吳金聰,總是任勞任怨的照顧家庭,也支持著他投入社區工作。從職場退下,反而開啟另一扇門,讓他走入社區。「當初是梁(春榮)理事長...我太太剛好是社區理事,常常叫我幫她寫一些公文或計畫案...我就跳進去做了。」如今,兩任總幹事、兩任理事長,回首踏入社區發展協會至今,已超過十五年光景。

樹下社區經歷農地廢耕打擊,傳統農村景象也因為汙染而蕩然無存。鑒於此,他與團隊申請「農村再造計畫」,規劃出綠色隧道、樹下綠景,打造綠地、小公園,將環境徹頭徹尾整理一番。成立高齡關懷據點,讓社區長輩、失去田地的老農有所依歸。使得地方條件不佳的樹下社區,能一年年的獲得好成績。

民國一百年卸任理事長職務,交棒後仍持續協同社區業務。詢問他是怎樣的動力能讓自己任勞任怨的無償付出十多年。他也僅是淡淡微笑,說:「我也不曉得,只覺得我們在做,大家肯定你,這樣就夠了。我現在還有剩餘價值、還有被利用的價值,我就心甘情願被利用啊!志工互相幫忙,嘻嘻哈哈的,也就夠了。」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宋景濱(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