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中隘】 終生營造工作,劉丁來

 



農村出生

劉丁來,民國三十三年出生於中隘庄。小時候家中務農,經常幫著父母耕田。家族擁有一甲多地,稻作、甘藷是大宗。由於早年水利不便,看天吃飯是農民所本,打井挑水多少補充灌溉所需。收成不似今日豐足,農家日子非常清苦。

肥料未興之時,多數田地收成不佳。一度轉種旱作,甘蔗是當時庄里常態作物,據說榮景之時延綿幾十甲田地。田間五分車路,每日載運至糖廠的小火車,成千上萬甘蔗堆滿車廂之景,是他永難忘懷回憶。

 

建設公司

求學結束從軍兩年,當兵回來後在姐夫開設的營造廠工作。台灣營造業在日本時代成熟,所以工程經常由日籍公司壟斷,台灣公司頂多承包小工程。他記得最初標到的工程案,那時還是用人力在挖鑿,體力負荷相當大。挑砂石、拌水泥,四、五層樓建築,五十幾斤的泥土,一樣得隻身扛上去。

「偷工減料的錢存不到後代」姐夫一直這般告誡他。公司規模逐漸擴大,丁來伯也成為股東。堅持不偷工減料,秉持良心做事精神,在業界建立起相當誠信。「政府的標案工程,我們從來沒有延遲過。」他得意說著。

主要業務是水利工程,以水利局、水利社、水利庫為主,是跟時間競賽的工作。有時雨一下大,河水暴漲,工程便會被沖走而整個血本無歸。水力工程結束後,都會幫忙整理田地,因此認識許多地方人,也啟動服務在地的可能。

一生經歷許多工作,也曾到科學園區開機台吊磚塊。每次一百塊切齊邊,五千塊磚,平均四十五分鐘就可以完工。由於過往營造經驗,以及機械性能佳,經常遠比其他同業來得確實、迅速。

 

信仰中心

丁來伯本身是信仰中心-中隘福德宮管理人。廟宇自他小時候就在地方,聽爺爺輩說,歷史甚至可追溯到清代以前。現今仍使用的神轎,上頭也刻著大正年間字樣。他說:「從前初一、十五,我爺爺都用走的,挨家挨戶通知拜拜時間。」社區發展協會之外,「福德宮」儼然成為另一種聚集中心。

十月十五日慶典,至少都有三百副牲禮、六七十張桌祭拜。從最早三十名信徒成立委員會,現今已有上百人參與。即使新興社區遷入,對於土地信仰未曾改變。

丁來伯總帶著微笑容面對困難

社區發展協會

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出現「社區總體營造」(註1)一詞。不似現今「社區發展協會」架構之完整。當時,組織尚稱為「社區理事會」時,丁來伯與幹部、志工們,已經嘗試推動社區。至今工作二十多個年頭。

他說,巡守隊成立之際,社區便開始運作。早期稱做「中隘社區理事會」。雖然是以中隘命名,不過實際上,社區理事會中,則包括南隘、中隘兩里。此一制度,直到他成為理事長後才分開。

社區發展協會辦理各式活動-端午、中秋、重陽三節;社區課程、慶典活動,皆是劉理事長任內推動事宜。即使卸任,仍然可以見到他的身影穿梭其間。從工程走入社區,持續不同面向的營造工作。

營造公司退休後,回歸中隘家鄉,繼續自己的田地農務。每天種種田,偶爾穿著青蛙裝到海濱捕鰻苗、牽吊蚵,倒也怡然自得。

 

註1:由台灣文建會(現為文化部)所提出之政策性名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與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主要目標,並發展「人、文、地、產、景」五大面向方針。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