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美山】子承父志老漁夫,王長溪



父業繼承

王長溪,民國三十五年出生。父親三十九歲工作時受傷後便不良於行,當時弟弟、妹妹年紀尚小,自己只得一肩扛下工作。小學無法畢業,十四歲就開始討海工作。

抓魚、補網、修馬達、開大船,擁有船長執照的他,對於海上的每一項技能皆駕輕就熟。他談到,那時代要吃,多數得自行生產。想吃米,稻穀收割後要自己碾米;想吃肉,需要自己養、自己抓。都不用買,也不容易買。

他說,小時候養蚵不只在溼地這頭,甚至到海埔地仍可見其蹤跡。由於與弟弟相差十歲年紀,撿蚵成為他的工作。從金城湖將收成挑回,一次要走上一小時以上路程。因為行經客雅溪,所以最害怕西北雨。一下大,他拔腿就跑!不然等到溪水暴漲,就沒辦法走,得靠大人拉繩索才能渡溪回家。

 

早年採集用的蚵擎保留至今

牽罟靠索

牽罟,是一種利用潮水漲退的捕魚方法,盛行年代光美山就有十多處。那時候地方沒工廠,村人務農之外,臨海者多靠此生計。每年農曆四月至九月,也就是清明過後至立秋時間,是牽罟最好的季節。每次時常上百人一起,海岸邊一派熱鬧景象。

作業不似想像單純,需細分成海上與陸上兩組人員並且組織有其自成一格的任務架構與分帳系統。海上工作包含灑索、扛索、舵手(俗稱鴨尾槳-主控船隻的人)、二槳、三槳、頭槳(前端控制方向)、放網放索與記帳(兼撿尾索);以及陸上的罟腳們,搭配起來才算是完整牽罟。期間各有其運作分工,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豐碩漁獲。

岸上也得要專人指揮,觀察繩索兩邊人數、拉力,力量哪邊輸、哪邊贏,需要負責協調以達平衡。「在香山,七、八十歲左右的人,一定有牽過罟。是香山人共同的記憶。」長溪伯說著。

 

蚵業人生

細數家族從事漁業的歷史,自爺爺那一代開始至今,也算得上是討海世家。插蚵,長溪伯說他是美山很早養的,自四、五十年代做到現在。

以前用綠竹當「蚵枝」註1),牛車載送整車來,大家一起分著鋸來插蚵。通常不太堅固,每年都要更換。長度約三尺、三尺二左右,蚵靠近會依附其上。採收期到時,就用「蚵擎」(註2)將成熟的牡蠣撬起。

後來一段時間,從台西來一批「吊蚵」(註3)的教授人。每吊一個蚵殼,它就會自然生長;過去插蚵,頂多長在竹幹周邊,產量少許多。此外,由於蚵溝逐漸受到淤沙填平,地淺情形下,懸吊法亦較為理想。在環境變遷下,長溪伯也僅能調整做法,以跟上時間的洪流。

 

季節時,仍會到外海捕撈鰻魚苗

抓不到年代

「蚵農最好的時候,冠軍食品廢水開始排放下來。」早年漁獲量大,大庄、美山沿海一帶多是漁村,長溪伯是其中最年輕的。而汙染擴張與定置漁網,使得魚產、蚵收逐年遞減。政府缺乏完善協助措施情況下,綠牡蠣事件(註4)爆發幾乎擊垮產業。許多漁人也放棄他原有的工作,順應時代轉業,或成為偶爾的兼業。如今跟他一樣年歲的漁民已經不多,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像長溪伯這般純粹的蚵農、漁夫,在時代變遷下,如同泡影般漸漸消逝。

 

註1:台語詞-養蚵工具。一般使用刺竹,於其上以牡蠣殼做母殼,讓幼貝自然附著後加以養成。每枝距離約二十至三十公分,依序排成一列。
註2:台語詞-養蚵工具。牡蠣成熟時期,將帶殼牡蠣採收而下的輔助工具。
註3:懸掛式-有別於早期的「插篊式」。做法是將蚵殼穿洞,以釣魚線串起,懸吊在兩根竹竿之間。蚵殼浸泡清澈的海水中,養出來的蚵肥厚豐美,且成本較低。因此改良懸掛式後,蚵田便逐漸向外海移動。
註4:入海口中上遊河川之沿線工廠,因為酸洗、電鍍甚至是焚燒五金類,廢料直接排入河中。由於重金屬汙染導致牡蠣吸收大量銅離子,所產生的化學變化,致使其顏色漸漸轉綠,因此稱為「綠牡蠣」。香山綠牡蠣事件,被發現於民國八十八年,造成地方蚵業銷量嚴重下跌,幾乎摧毀這處北台灣過往重要的牡蠣養殖地區。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