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仔坑內山人
許德財老師,於朝山國小任職,已退休二十餘年,世居於鹿仔坑。由於是山區地貌,以前在地居民都喊他們「內山人」。靠山的環境,使得農林成為在地主業。那時農地耕作,他說那叫「看天田」-水圳到不了山區,農作技術不佳的年代,如果缺少雨水,稻作都會枯死。一直到現下為止,水利依舊不興盛。
因為水少,種稻之外甘藷也是大宗。「那時都煮甘藷粥,一個鍋裡常常都只有甘藷。小孩子當時都拼命撈,就為了挑幾粒米來吃。」他談到那時生活情景。滿山甘蔗也是在地特色,是從日本時代就遺留下的產業。而在缺水的山區更顯得適合,成為海山特殊經濟作物。每到收成時,隨著輕便車運送下山,成為製糖原料。炭窯、荔枝與小型玻璃藝品,皆是德財老師記憶中海山地方的經濟風貌。
臨海日常過往
海的一端則屬於另一種產業型態,插蚵、捕魚,養蚵榮景之時,沿著海岸望去,相連棚架一望無垠。牽罟是他幼時庄內共同生活記憶。他描述,那是完全人力拖網,眾人將繩綁在腰間,捲動一下再後退,非常沉重。一邊大概要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才可以拉起。中間有人指揮,平衡兩端拉索速度。「豐收時刻總得挑上幾十擔,竹簍上滿滿的魚不斷跳動。現在很久沒看到這個情況了。」這些,是德財老師對於海山過去的追憶緬懷。
朝山國民小學舊校舍留影(許德財老師提供) 許德財老師為朝山國民小學第二屆校友
(節錄至創校五十週年校慶特刊)
![]() |
許德財老師帶領學生校外參觀教學 (節錄至創校五十週年校慶特刊) |
教職服務之路
德財老師任職於朝山國小,也是第二屆畢業的校友,當時還屬於內湖國小分校。後由於中華路拓寬,朝山國小新校區建立,半數以上校舍拆除。現今朝山國小舊校舍,教室僅剩兩、三間保存著。雖然景物已非,但對於在地許多長輩而言,卻是他們心中永遠的母校。
退休之後,在庄內居民鼓勵下參選里長。海山里分為鹿仔坑、汫水港及海山罟三個聚落。由於鹿仔坑人少,與海口人生活多所差異,未曾出過里長,有著「山內笨、海口精」如此刻板印象。初次參與政治的他,也本著愛鄉眷土的心情出任。期內完成活動中心興建,與社區發展協會密切合作;持續推展高齡關懷據點、河川巡守隊等工作至今,卸任後仍服務不怠。
消逝生活印記
山中軍營遺跡還在,士兵撤離已久。當初營區的存在,養活沿途一些居民。退休老兵也在那邊開店,有早餐店、撞球場,如今卻僅剩下蔓草一片;曾聯結海山、朝山、茄苳、大湖各庄的香山車站市集亦然。過往菜販、魚販聚集,光賣豬肉就有四、五攤。「小時候我也曾批發枝仔冰揹著去賣,現在什麼也沒有了!未來也不會再有...」他有些感慨,但是仍善盡自己的力量為社區工作,付出心力為他一生所居、熱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