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歷史-日本時代

 


1985年甲午戰爭至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受日本統治五十年。老一輩提到那段時期,總操著台語說是日本時代,那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段艱苦歲月。背負著生活匱頓、國族認同,以及時刻可能降臨的戰禍。許多人民對於一生沒有太多想像,僅能祈求全家填飽肚子與安然渡過每一日。

昭和18年(西元1943年)鹽水國民學校教職員合照


吃不飽、穿不暖的黃金年代

「那時是新竹州(註1)...每個人都種田討生活,缺水,沒肥料、沒農藥。那時候讀國民學校(註2),沒畢業。每天一放學就趕緊回家牽牛到河邊喝水、餵草;八、九歲左右,就要幫忙大人除草、插秧等簡單農務。唸不到什麼書啊!後來就放棄,不去了...」自日本時代就在樹下社區田耕的堃泉伯說。

今日樹下街香山工業區一帶,聽聞日本時代是競馬場。自年輕即住在當地的景濱伯說道,他小時候馬場雖已不在,但仍可看到圓形的石鑄售票亭;樹下的沙崙聚落也是當初用來埋葬屍首的馬墓。

馬場幅員相當廣闊,目前台灣玻璃廠房,在當時也都納在範圍之內。同是樹下人的阿時嬸,也曾經在馬場擔任臨時清潔人員。她說:「裡面全都是日本人,沒什麼台灣人。馬都是跑輸贏的,大家壓錢下去賭、買馬票。壓中的話,錢也是用皮箱裝的。」而她清掃馬場一日不到幾角錢,還不是天天有的工作。聽來黃金一般的繁盛年代,卻與他們的生活無關。


米藏懸樑上、豬養床灶下的配給生活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動員所有資源投入作戰。時逢乾旱及軍事緊繃,打亂其糧食佈局。於是台灣總督府(註3)施行配給制度,開始嚴格控制台灣食糧與物資配給。台灣所生產米糧,多數要輸送至日本補給糧食不足。

每年三、四月時分,庄役場(註4)派員、警察,會同各庄頭保正(註5)到每戶農家調查,確認預估產量後,收割就得依數繳納,也趁此檢查有無私藏情形。當時採取高壓統治政策,治安相當良好是老輩一致回憶,不過只要犯下罪責,便會受到嚴酷的刑罰。「如果你偷拿一支蔥、偷割一把菜,抓到後報警。手綁著、腳綁著就打,日本人在打人很狠喔!手綁在屁股後跟腳綁一起,打!打!打到黑青。叫你跪下,跪下後繼續打...」堃泉伯分享著見聞。

即使施以嚴格管理,農民為求溫飽,還是會以多報少,盡量減少被徵收量,或者藏起部份米糧。經歷過那段生活的耆老,談到父親會將米糧收在樑柱上,或在家中築起道假土牆,利用窄小的隔間偷屯稻米。更有甚者,將米放在骨灰甕中,藏於山中亂葬崗避過巡查。無所不用其極,只為多保存食糧,照顧一家溫飽。

豬肉也須要配給。有時少報數量,將小豬養在床灶底下;有些則在豬隻七、八十斤時就殺掉,假裝是暴斃死亡。因為不是健康的豬,就可以留下食用。偷宰豬肉都用鹽巴醃在缸中保存。長輩說那肉鹹得要死!如果是現在絕對吃不下口,但是在當時已是難得佳餚。


震天嘎響的爭戰苦役

庄內派出所水螺(註6)聲響起,通常在上午十點。一台領航機在前,天空先灑下銀色鋁箔干擾雷達。接著一排呈現V字飛行的B-29轟炸機出現。老人家形容,飛機整片從天空壓境,滿天金光閃閃。但是如此奇景卻不容留下駐足,不論村人手上進行何種工作,一聽見警報聲,總得第一時間躲藏到鄰近的防空壕中。轟炸頻繁時候,鄉下空地多,許多人自家後院也會挖個坑,架上木條、鋪上茅草,就搭起簡易防空洞。想起來,他們都不禁苦笑:「防心安的!根本擋不住炸彈,光是機槍掃射就會輕易貫穿。」

香山許多庄頭鄰近空軍基地,容易成為轟炸首要標的。虎仔山、浸水、樹下皆是。砲彈打下如同雷聲一樣。曾經躲過洞中的長輩回想,聲響之外整個地面也都在搖動。安全後出來一看,地上被炸出好幾個大洞口,煞是駭人!

其中多位耆老提到,空襲劇烈之時,天上會有一位身著素淨白衣的女子現身。當飛機投彈及掃射時,她會挽起身上的白裙,替居民擋下攻擊,或者撩撥掉子彈,守護里境安全。香山天后宮、明烈宮,主祀媽祖及夫人的廟宇,皆可聽見相似傳說。多少象徵著在苦難年代,民眾希望向神明祈求安平的內心反射吧!


台籍日本兵徵召入伍

戰爭末期,日本政府節節敗退,開始大量徵召台灣人從軍。早期替日本作戰的台籍士兵,並無法擔任正規軍及其他要職,直至戰爭末期,人力配置才沒有差異。當時分為軍屬、軍伕、志願兵、徵兵。其中軍屬是軍中雇員,是技術人員而不是軍人身份;軍伕則是軍隊負責雜役的工人,同樣不是軍人。日本政府利用優渥生活條件,以及強制徵召方式,讓台人到日本、南洋一帶參軍。

居住樹下的阿時嬸,在十幾歲新婚時,丈夫便被徵召至南洋當軍伕。雖屬非正規軍種,無須上場打仗,但是仍然相當凶險。她回憶戰事結束後,整個庄頭平安回來的,僅有她先生和一位庄內朋友。而居住在港南的金池伯,在小學六年級時,就被找去擔任海軍工員,以半工半讀方式,到日本製造各式軍用飛機。由於多數未滿二十歲,又被稱為台灣少年工。

而若似香山炎生伯這般,被編制為巡查補,跟著日軍至南洋、中國參戰,甚至後期直接被編入特攻隊者,則是少數中的少數。當然,能夠平安活著回到台灣的,那就更少了。


註1:台灣日本時代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新竹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
註2:1941年3月,日本發布國民學校令,同時也使台灣教育令再度修正,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保留部分蕃童教育所)。至此,以台灣兒童為施予對象公學校學制才正式結束。
註3:台灣日本時代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
註4:「役場」即今「公所」之意。
註5:相當於現今的村、里長。在日治時代,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保正為一保的民政事務管理人。
註6:台語。指日本時代戰時轟炸前的警報聲響。


文:沈華葦
圖:鄭金火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