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海的那一端--捕魚

 


「以前捕魚的人,都是把飯菜挑到海邊去吃。」

志修
敘述著從前香山外海有一條「傘頂」(沙洲),不管怎樣的大潮都淹不到。中午時分,大家就把漁船搬到傘頂上翻過來,用木頭架著,躲在底下吃飯,等休息夠了再重新將船放回海裡,繼續捕魚。

漁船最早是木筏,後來一路演進成竹筏、塑膠筏,如今的漁船多使用玻璃纖維,比較堅固,耐撞耐刮。漁網的材質也從早期只要吸水就變很重的棉、麻製網子,到現在釣魚線的材質,變得較輕較好攜帶。

捕魚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像是「沉網」,就是用鉛塊將漁網沉置到海底,放置一段時間之後,捕捉螃蟹、花枝等等棲息於海底的生物,再開漁船回去收網。另一種「浮網」,就專門抓在水面游的魚類。

位在現今朝山里與海山里交界的「汫水港」和「海山罟」緊緊相鄰,早期都是捕魚人,居民十分團結。如今從事捕魚的人逐漸減少,要能找到一名專職的「漁夫」,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今在海山問起漁業,大部分的人都會指向海山港邊的明發定置漁場。「定置漁網」是一種陷阱類的漁具,利用魚遇到障礙物時,會由淺游入深的特性,將洄游魚群誘入網中捕獲。因為用定置漁網「守株待兔」捕魚的方式,只會捕獲到魚群總量的
0.3%,並不會造成魚源枯竭的問題。(註1)明發定置漁場每日會公告漁貨上岸的時間,許多人都會在此時間遠道而來,只為購買到新鮮漁獲。

然而提到從前的漁獲量,許多人都會感嘆和現在有顯著的差異。「以前是牽罟一次回來,大家搬得重的要死,現在是一隻手就搬的回來!」靠海維生者多有著生態永續的樸實價值觀,許多長輩在提及用漁網捕魚時,都會強調那個網子是「抓大魚不抓小魚」,不然把小魚都抓光的話,以後魚就會越來越少。存此想法的人不少,卻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實行,從前新竹海岸並沒有規範不能捕捉魚苗,在漁船大量捕撈的結果下,那收網時豐饒的滿滿漁獲景象,已經變成了令長輩們感嘆的過往。

[
1] 資料來源:七星潭的「魚」與「漁」(網路資料)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