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海的那一端--養蚵



百年養蚵,最北之界

在香山沿海地區,養蚵是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清朝光緒年間,原於台中梧棲養蚵的林氏兄弟北上香山,與當地人士共同開闢蚵田,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前海邊的景象是滿滿的蚵田,每一戶蚵田都是政府發有執照、登記在案的。早年生活困苦,居民大多尋求多種謀生方式,從事農耕的同時,也下海捕魚、養蚵,是常見的經濟型態。

因養蚵最北只到香山,在興盛時期,北部市場的蚵仔中,香山所出產就佔了差不多八成。早期養蚵以「插篊式」為主
──將竹竿直立插入沙灘中,讓蚵仔直接附著其上,或是將竹竿尖端剖開夾入蚵殼,可以增加蚵仔的附著量。後來養蚵改以「懸掛式」居多──將蚵殼打洞,用釣魚線串起,懸吊在兩根竹竿之間。懸掛式的養蚵法,蚵殼需要浸泡在比較多、比較清澈的海水中,養出來的蚵才會肥美,因此改為懸掛式後,蚵田便往外海移動許多。

平日蚵農會在漲潮時分,乘竹筏巡視、照顧蚵田。也有人是像瑞泰
一樣,開著鐵板車或騎著野狼,一路沿著蚵殼鋪成的道路前往蚵田,載著幾個黑色塑膠籃、竹簍、替換用的竹竿,身著漁夫鞋、斗笠、工作手套等防曬又防蚵殼刮傷的裝備,在垂釣的一串串蚵殼間穿梭,撿拾成熟的、掉落的蚵仔。「如果蚵仔被沖到蚵棚外的泥灘上,大家都可以撿,但不能跑到人家的蚵棚底下撿,這是有規矩的。」蚵仔還沒撿滿一籃前,會先在有水的地方洗一洗甩一甩,把外表尖銳的地方磨洗掉,之後剖才比較不容易刮到手。


滿街剖蚵過去景

採收完,將一籃籃的蚵仔載回家,後續的工作便是「剖蚵仔」。

「小時候都要剖差不多兩斤才去唸書,早上五點,要上課以前就要先剖蚵。」住在內湖的炳南
回憶起從前「每個庄都在剖蚵」的景象。在蚵仔採收的時節,整條街上,家家戶戶搬張板凳坐在門口,為了生計從早到晚剖著採收的蚵殼,只為取出其中新鮮的蚵肉。

「那時候挖蚵仔就是一個碗,然後大家挖,你挖你的、我挖我的,你自己挖就用一個碗裝著,全部挖完的時候,你就把碗裡的東西交給主人,下去秤重量,然後算工錢。主人全部蒐集完以後,再批發出去。」住在朝山的志修
,說著從前樓房少,住家前會種很多樹,大家就在黃槿樹下搬張矮凳坐著剖蚵仔,剖完算工錢。

民國八十九年,媒體報導了一篇國內學者在英國期刊所發表的學術研究,指出香山牡蠣含有重金屬汙染。在此之前,就有教授提出香山海域汙染的報告,新竹市漁會便委託高雄海洋技術學院進行調查。因學術期刊是採用極大值,海洋技術學院所做出的報告數值並沒有那篇期刊來的嚴重,卻顯示附近的魚、貝和螃蟹體內含銅量都超過標準,尤其牡蠣最嚴重。報導一出,牡蠣市場立刻遭到打擊。

「現在差很多了喔
……」坐在自家門前剖蚵的阿嬤如此感嘆。她從十九歲嫁來,和丈夫兩人就一直養蚵、剖蚵,已經做了四十幾年了,以前都是大清早就要去採蚵仔,回來剖整天到下午四、五點,然後會有中盤來收購。「小孩也要去幫忙抓會吃蚵仔的蚵岩螺啊,哪像你們現在的小孩那麼閒!」不過她說,自從綠牡蠣事件被報導出來,大家聽到是香山的都不敢買。現在走在香山的街道上,偶爾才見一、兩位坐在門口剖蚵的婦人。那「整條街都在剖蚵」的景象,早已被收進了陳舊的相簿。


綠牡蠣重擊,衰退的蚵業

民國九十四年一月,據報載,林政則市長北上會同漁業署署長,研商出香山牡蠣「收購銷毀、長期停養」等補償辦法。「……漁業署近海養殖組組長林達三說明在農曆年前辦理現有牡蠣的收購銷毀作業,由市府及區漁會協助蚵農收集蚵架上的牡蠣辦理。至於長期的停養補償作業,也由市府及區漁會協助清查蚵農的生產機具等,詳擬計價處理方案,接續辦理,達成停養目標。」(註1

政府在綠牡蠣事件之後,並未循著主要流入香山濕地的客雅溪往上,積極追查重金屬的汙染源。政府收購牡蠣、並表明不希望香山濕地再繼續養蚵。那麼,這些過去靠著養蚵維持生計的人該何去何從?「也沒有調查了,讓他們自生自滅,也沒有補償,本來有開公聽會、說明會說要收購,結果也沒有收購。」海山里的全桂
如是說:「漁業署賴皮,那時候空照圖起來,沒有人在了要補償什麼?」

被汙染截斷生路,蚵農只能自行轉業,如今整個海山里只剩下少數幾戶還在撿蚵。那,轉不了業的人呢?

「那個
公家頭路的,說阿母妳免煩惱啦,可以做的工作這麼多,會幫妳找新的頭路。結果咧?我看慢慢等他們幫我找新頭路,早就不知道死到哪裡去了。」阿嬤一邊剖蚵,一邊半開玩笑地說道。

現在的牡蠣可以吃了嗎?有人說現在已經比較好了,沒有之前那麼綠,當地還是有人會吃、會買,不過牡蠣市場比起從前大幅衰退是事實。產業自身的沒落,加上綠牡蠣事件這一重擊,讓香山的蚵田漸趨荒廢。

綠牡蠣事件爆發至今,已經過了十多年,當年因此受到影響的蚵農,如今在哪?中盤收購商不見了,整街的剖蚵景象不見了,有人說,原本就已經沒什麼人在養了啦。有人在過了幾年,媒體與眾人的目光逐漸遺忘這海岸一隅後,又返回蚵田繼續養蚵,但他們都年紀已大,一籃籃少量的養、少量的剖。也許有一天,海邊的蚵架終將慢慢傾倒,無人再將之扶起,任其沉默地被海浪和泥沙掩埋
……


1:摘自民國九十四年一月十一日自立晚報

文:汪葦如
圖:汪葦如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