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海的那一端--牽罟

 



香山的漁蚵業

位於新竹西邊的香山,佔了很大部分的海岸線。北起港南、大庄、美山、朝山、海山、鹽水、南港等里皆臨海,早期居民多討海為生,除了出海撒網、圍網捕魚、牽罟之外,大片蚵田也是海岸上獨特的風景。廣大的香山濕地生態豐富,居民也會拿著鐵耙,到泥沙攤上挖掘各式各樣可食用的貝類來自行食用或是販賣。

自民國六十年代香山工業區興起後,居民多選擇到工廠上班,畢竟穩定的薪水比起靠天吃飯的漁、蚵業更能保障生活,平日上班、有空閒時再出海捕魚,是當時常見的生活型態。現在,只剩下少數退休的老人還會繼續出海、下蚵田。

你們的孩子,還會跟你們一起出海工作嗎?「沒有囉,做這個很辛苦啦!」

如今年輕一代,多半已不再傳承上一輩的漁、蚵技藝。岸邊竹筏與蚵田中彎腰採蚵的身影,已經是香山海岸上的黃昏風景。而現在就讓我們來一一回憶,這些產業的過往。


牽罟

說到捕魚,許多香山耆老的記憶中都留有「牽罟」這個大家齊力參與的經歷。

牽罟中的「罟」其實就是曳地網。在漲潮時,將載著曳地網的舢舨駛往離岸一、兩百公尺處,將網子撒在海中,繞一大圈包圍魚群,其中一端主繩則留在岸上,由岸上的「罟腳」通力合作將網子拉上岸。這麼多的人手,要從哪裡找來呢?那就是從左鄰右舍的吆喝聲中啦!如果今天要牽罟,大家就會互相通知幾點在海邊,時間一到,有空的人就會去幫忙拉繩子收網。

繞一圈嘛!然後繩再繞回來啊!我們在岸上,沒有水的地方,開始拉!一直給它拉上來。」住在虎林虎山的來進
,小時候也有參與過牽罟:「參加就是跟大人去嘛!拉繩子啊!兩邊拉繩子,撈起來有多少,我們小孩子,他都隨便丟一條給你啊!」海山的德財,也描述過那熱鬧的景象:「南邊拉的快、北邊拉的慢,都有人在指揮、在喊:『南邊再拼一點、北邊再拼一點』。」只要有參加拉網子,就可以分到漁貨,台語稱作「靠繩就有份」!

每次牽罟結束,如果漁獲量少,船主和罟腳便會平分,但若漁獲量多,擁有股份的船主所分得的漁獲就會較多。而高級魚貨,便會賣給從新竹城來「刈魚」的魚販,所得由擔任會計的「帳公」依據股份分配。(註
1

「那時候,大家感情都很好啊!」牽罟活動,顯現的是早年村落中居民緊密的聯繫。而現今,海邊已經不見牽罟活動的蹤影。「現在地點都很差,不好,沒辦法牽罟了。」自小就在海邊活動、現今還不時會去捕魚的瑞泰
搖搖頭說道。因為海灘上現在有許多廢棄物,如棄置的破網子,要牽罟的話很容易被絆倒,難以尋找到合適的牽罟地點。海岸汙染、動力漁船的增加,都是牽罟不再的原因。當牽罟再度現身,只是很偶爾的,作為地方文化娛樂性的體驗節目,而不是當年街邊吆喝著的、鑲嵌在生活中的一景。

[
1] 資料來源:《朝山面海我的家──竹塹『朝山』庄頭文史紀事》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