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山的這一邊-炭窯

燒炭工具


砍相思樹討老婆

在香山傳統產業中,農業與濱海漁、蚵之外,緊鄰山邊的居民,便靠著滿山遍野的相思樹營生,農、漁民也在閒暇時跟著燒炭貼補家庭開銷。相思樹是良好樹種,再濕也燃得著。產出的木炭不僅火強無煙而且耐燒,又有淡淡的芳香。

根據耆老敘述,早年電力、天然氣未興,民間常有木炭需求。而藉著鐵路的便捷,運輸到新竹市區供給使用,甚至最遠到台北萬華一帶。香山車站當時有兩間「炭棧」,是堆放木炭與批發的店家,老闆通常也是好幾座炭窯的窯主。

「炭窯我也打很多個。跟著我爸爸燒木炭。我娶老婆也是燒木炭的錢啊!那時自己的工,差不多三個窯的木炭,可以娶一個老婆;如果要算台斤,差不多是五、六千斤這樣。」世居香村的明世伯如是說。茄苳、朝山、鹿仔坑(海山)、內湖等內山,整個山中到處可見炭窯,在當年很是榮景。


炭窯圖解


牽牛砌磚搭炭窯

在建造燒炭炭窯時,由於木材很重,所以工人會先觀察相思樹的位置,再決定要開在什麼地方。以前交通不方便,運送木材都必須以人力進行。一般伐木工人非得要能背上兩、三百斤不可。為求減少人力耗損,每隔一公里甚至幾百公尺,就會打上一個炭窯。從山上扛下來、山下扛上去,集中相思樹材一起燒。滿山圓尖形狀的炭窯,成為當時特殊景像。

炭窯的開設,就朝河伯的說法,在窯主選定地點後,要找尋具備高低差的小土丘,工人先修整成半圓形。外觀像包子,也被稱為「包子窯」。接著牽著牛,以其為圓心,不斷繞行在周邊踏實窯土。有時防止牛隻頭昏,必須將牛蒙上雙眼。窯須有一定的高度,約莫一個人可進出,也讓內部能產生對流作用。

而為預防下雨造成窯體鬆塌,會在上方搭設木支架,並鋪上芒草再以竹皮固定,稱為「窯篷」。也有在四周砌上磚牆的穩固做法。至於炭窯的尺寸大小,則決定於環境,沒有統一規格。整體完工便要選定一方便木材進出的位置開窯門。一般而言,窯門高度差不多是五尺左右,必須考量風向及是否方便燒火。決定後由工人利用鋤頭、圓鍬挖掘窯內泥土。運氣不好的情況下碰到堅硬的岩壁,作業便會相當困難,是一項吃力的工作。


鎮夜顧火守柴燒

燒炭時間漫長,要日夜輪流派人添柴、看火,絕不能讓火熄滅,也要注意炭窯周圍有無漏洞,這種日夜加柴添火的過程,要持續約三到四個禮拜。男人負責燒火,婦女、孩童就把相思樹尾綑綁成束,供男人取用。「顧火,木炭是燒燙的、黑漆漆的,大家也都滿臉黑。」朝河伯當年親身做過此業,是相當粗重、炎熱又辛苦的工作。

每座炭窯都會在門前搭設茅草房,主要讓工人在夜間燒火之餘休息用,差不多是三、四坪大,用竹子圍籬再舖上芒草。以前野生芒草長度都超過兩公尺,屋頂也一樣舖滿芒草。這種茅舍可說是冬暖夏涼。簡易床舖是基本配備,多是用麻竹敲成扁平狀排在地上,放上草席就是非常舒服的床。

燒到一定時間,讓人出入的窯門便用磚頭跟土漿糊起來,表示木材差不多快燒到底,才能停止繼續燃燒。如果未燃燒完成就將門封起來,會變成一半是木炭、一半是木材的狀態,被稱為「炭頭」,燒了容易起白煙、品質差,一般人不願意購買。燒成的木炭便用牛車載到市區或「炭棧」估價,再由專人分級裝在竹簍內待售。


黃昏產業走末路

現今電力使用無虞,天然氣管線也幾乎遍及每一戶家庭。木炭漸漸乏人問津。當年長滿山林的相思樹,以及遍目的炭窯也無處可見。如今,要在香山區找到一個存留下的炭窯已無可能。

經歷燒炭工作的長者提到,以前他們燒製好的成品,幾乎全數販售到都市裡,捨不得用木炭,鄉下地方都隨便到後山撿枯柴燒。物資缺乏的時代,儉樸的生活成為老一輩人同質印記。而伐木燒炭這檔事,也成為香山人過往共通回憶,在不同時間、空間當下聯結著彼此,聚焦出在地軌跡。


文:汪葦如
圖:沈華葦、蔡志修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