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港與古官道】古官道、行路難,香山港、浮復移


官道與港口的交會之處-香山街

官道與港口,一為官方訊息交流,一為商業貿易交流,兩者曾於香山地區共存於同段歷史時光中,卻各有不同的功能,僅在香山街有所交疊。香山街除了是清代官道之段落外,更是條因著香山港船運活絡,有郊商聚集的街

據傳曾以黑石板鋪地,後將官道的石板改鋪於香山天后宮,可惜在近年的一次翻修中,將原本石板地面改成磨石子地面,該次翻修令香山天后宮自古蹟名冊中除名,目前僅列於歷史建築名冊中,而失根的古官道石板則到了某位研究竹塹地區文史的工作者家中。

古官道意象標示

古官道意象標示

古官道.行路難

官道為清領末期、日治初期南來北往之通道,訊息流通或是軍事遷徙都靠它,由於清代經常發生動亂,為避免官道成為逃亡路線,許多路段會刻意不整修、維護。清代時期為淡水廳廳治的竹塹城,往南的官道路徑由竹塹城西門挹爽門出城,沿著今日的中山路,轉牛埔路後再往西南至海邊。

現今香山地區朝山社區內仍有官道路徑可循,被稱為朝山古道或香山古官道。沿著官方標示的官道路線走,沿途會發現不少間的百姓公、萬應公廟,可得知移民渡海來台、開墾初期艱辛。同時,因鄰近舊時的香山港,也有數間守護民眾平安的廟宇,像是位於當時香山港附近的香山天后宮,正是當時香山街的主要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時甚至有來自北門街的商家香油敬獻。

大正五年
1916日本時代中期,政局趨於穩定,開始將全台官道做全面整理。原本只求通行的小徑,因應現代化,做了全面的整理,將路整平拓寬或是截彎取直、在清官道附近開出一條新路,並訂定路幅標準(平地14.54公尺、山地10.91公尺)。由於縱貫的道路在當時並非需要,遂被鄉里認為僅是行軍之用,多稱為「陸軍路」。今貫穿香山的中華路,便是日本時代的陸軍路,在諸多耆老訪談中,也常提及這樣的稱呼。

香山港.浮復移

新竹沿海多浮復地,竹塹港(又稱舊港)和香山港的關係也因著浮復有所變化。香山港的存在紀錄始於清道光中葉,偶有中國商船遭風寄泊於此,由於港口離岸遠,居民寥寥,在當時只是一個與竹塹港緊密連結的港口附屬系統,為地方性的轉運港口。《淡水廳志》亦記載:「香山澳在隙仔溪南,距城西十里,離深水外洋五里,口門闊二十餘丈,深一丈二尺,潮漲至鹽水港而止,退即旱溪,三、五百石之船乘潮可入。」據此可知,鹽水港溪自嘉慶以來就和水港、頂寮、下寮等地並稱是「香山港」泊地所在。道光年間,香山港與對岸之間的貿易日漸頻繁,方成為地區性的中心港口,漢人之入墾漸漸增加,然於此時,香山地區之香山、鹽水港仍常發生番害,無怪乎近海的朝山官道現址有許多間百姓公、萬應公的小廟。

而後,竹塹港日漸成為中港以北至南崁港之間的主要港口,香山港做為位於竹塹港與中港之間的避風港和竹塹港的外口,用以集散轉運貨物,市場大致與竹塹港重疊。在清治末期,由於竹塹港的淤積日漸嚴重,香山港逐漸取而代之,一直到日本時期,香山港的港務都比竹塹港來得興盛,農、漁、鹽產品的集散產銷皆不成問題。

直到
明治三十二年(1899),臺灣總督府指定竹塹港為對中貿易的四個港口之一,竹塹港的港務才有所恢復。1932年後因戰爭因素,總督府停止海峽貿易,竹塹港失去貿易功能,轉為專門的漁港。昭和七年(1952),政府以竹塹港易封淤,船隻出入不便,遂於頭前溪南岸另建南寮漁港取代舊港。此後竹塹港的機能完全消失,作為其附屬港口的香山港也隨之失其功能,同樣轉為漁港,南港耆老英勇伯也證實,在他小時候–日本治理台灣末期,香山港就已經整個屯高起來,變成蚵溝了。香山港過往的盛況都是聽老一輩說的。英勇伯的祖先據說就是從福州林厝,搭著帆船在香山港上岸的。因香山港的繁榮而起的香山街,於清道光三年1823成為竹塹市街,昔日郊商雲集,為清官道之一;在日本時代,見證了縱貫南北的道路發展,更隨著香山港繁榮,而後在竹塹地區的商業活動中淡出。


參考書目: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林玉如。
文:廖子齊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