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客同化危機


" 雙方交戰,打到一半都會有白衣女子出來接子彈 "

 

海閩山客

新竹市的閩南、客家族群空間分布有條清晰的界線,傳統客家聚落主要落於新竹縣寶山、竹東等客家鄉鎮接壤之處,還能保持海陸客語的使用,尤其是金山面。客家移民的入墾,自清治時就有紀錄,根據吳中杰《台灣福佬客與客家人之分佈研究》中指出,新竹市香山區清代客家移民約有一成。

沿著新竹縣市交界之處與靠近丘陵地區,在香山區的界線大約落在香山區五福路、南湖路與寶山鄉之界。然而,香山地區雖然為客家移民較多的地區,但語言使用上已成「閩南、客家雙語區」,香村耆老昌鏡伯曾提及,當時從寶山遷居香村,客家人在庄內是少數,不到十戶,鄰里都罵他們笨客仔。東香鏡明伯同樣說到,因著客家人身份,小時候一句閩南語都不會講,常被罵笨客仔。茄冬耆老仁貴伯說當年地方客家聚落有幾個,像是柯仔楠與隆角埤,雖然他國小的學區是在內湖,但仍選擇到客家人比較多的新城國小就讀。可見當時在新竹市的閩南族群遠較於客家族群來得強勢。

在南隘地區,有好幾位耆老都曾提及,長輩在他們小時候曾說過,當初閩客械鬥,南隘的閩南人跟新城客家人不和、政爭的時候,雙方交戰,打到一半都會有白衣女子出來接子彈,此傳說不但替當地的信仰中心境福宮增添傳奇色彩,更印證了清治時期閩客族群的衝突存在。
.

迎熱鬧打中午

日本時代新竹州的客家移民更往山區前進,甚至到深山定居成村;民國七十年前後,由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新竹縣客家人開始湧入新竹市,目前根據資料估計,客家族群約佔新竹市近30% 的人口。

客家話海陸腔也有少許受閩南語影響的痕跡,如「男人」一詞海陸話是「男晡人」,很有可能是閩南語說「查晡」的影響;四縣腔說「男仔人」;海陸腔的「晡」應有受閩南語影響。中隘里長邱煥彬先生更表示,中隘里的族群構成大約是閩南、客家各半,但年輕一輩多已不會講客家話,以說國語或是閩南語居多。

邱里長也提及,中隘福德宮早年也有參與新竹縣寶山鄉新豐宮每年正月1415日舉辦的「打中午」
(註1客家習俗活動。「打中午」起源於媽祖遶境,沿途居民為敬拜媽祖神明,同時表達對扛轎者和遶境信眾的感激之意,家家戶戶在門口準備飯菜招待,讓遶境隊伍在中午稍事休息享用。當年的「打中午」,中隘里這邊是把菜餚集中到中隘福德宮廟埕前,讓遶境隊伍在此停留用餐。

約莫四十多年前,新竹縣寶山鄉新豐宮泥塑了媽祖金身,不需再繞境去迎神,遂改在新城村寶山糖廠或新豐宮前廣場「打中午」,由寶山鄉三大村信眾輪流準備客家傳統佳餚敬神「食福」。近年更是每年獲得客委會補助和縣府支持,從
2011年起擴大舉辦。


伯公變福德

此外,在客家族群較多的地區,會有所謂的「伯公」廟,客家人稱的「伯公」其實類似閩南人說的土地公、福德正神。「伯公」是客家話中的祖父的哥哥,由此可知客家人對土地的深刻情感,就像叔伯般親近。有些伯公廟奉祀有伯公塑像,但大部分僅有一塊石碑、木牌,甚至是石頭、老樹,像是新竹市金山面的開山伯公、風空伯公的老樟樹。

有時「伯公廟」改建後名稱也成了「福德祠」,像是在香山的香檳社區內福德祠,下方不是一般閩南人所祭祀的「虎爺」,而是「伯公」的原型「石頭」;位於
玄奘路韮菜坑「福德祠」的神明形式、壁掛香爐和棟對,顯示出可能為客家聚落的「伯公廟」,只是廟宇的名稱亦被閩南化為「福德祠」。香山客似乎隨著時光逐漸被同化,年輕一代的族群認同,或許正如前面中隘里邱里長說的,漸漸模糊
   


1:信仰活動範圍為寶山鄉三大村七大莊(新城、十鬮、柑仔崎寶斗、南坑、深井、崎林
,以及茄苳里古車路、南隘聯莊)。



文:廖子齊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