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自然--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北起客雅溪出海口,南至竹南鎮文明溝出海口,棉亙一千六百公頃,承載著落日、海潮、螃蟹零碎的步伐、人們深陷腳印所帶來的感恩親暱,以及工業污染的刻蝕……

當地人的冰箱


香山濕地是台灣西北岸最大的泥質潮間帶,表層是源自頭前溪河口的沙,隨著東北、西南季風來來往往,固定卻不穩定
[1]。香山濕地同時含有泥灘地與沙灘地,泥質多於砂質,不同的地質形成豐富的生態。在那岸上整片奔馳、鑽進鑽出的螃蟹群中,有能夠四面八方跑的和尚蟹、高舉雙手猶如喊著「萬歲萬歲!」的萬歲大眼蟹、跑得飛快如鬼魅的角眼沙蟹、舉著大螯的招潮蟹……除了螃蟹,還有豐富的貝類,俗稱「赤嘴」的環紋蛤、文蛤、擁有專屬逃脫通道「高速公路」的長條型竹蟶等等。別忘了海蟲,可以挖來做為釣餌,是許多釣客眼中的寶!

「濕地是朝山人的冰箱!」志修伯這句話道盡了香山沿海居民與海之間的親密。不只是朝山,早年困苦的生活中,人們尋求各種方式以求溫飽,而有著豐富生態的濕地,便成人們重要的謀生之所。除了在濕地上插竹養蚵,也會攜著鐵耙竹簍挖掘赤嘴、文蛤,自己食用之外便是論斤秤兩拿到市場販賣。而捕魚,大至牽動街頭巷尾的牽罟,小至開著小竹筏出海撒網,或是如志修伯一般於清晨立足海邊釣魚,替當日的餐桌加菜,這些新鮮的生活資源,果真如「冰箱」一般,都儲存於香山濕地之中!

填海造陸計畫下的濕地

這樣的香山濕地,卻也曾經面臨被開發而消失的可能。
1988年,新竹市政府就提出了開發香山濕地的計畫──「新竹香山海埔地初步規劃報告」。19921月,省政府通過「台灣省加速推動海埔地開發計畫」,香山濕地被核定為「優先於兩年內開發完成」的地區,開發內容是移陸填海,將新竹丘陵的土移填入香山濕地,填出一千公頃的地做為工業區。這龐大的計畫讓許多民間環保團體起身抗議:填掉香山濕地,會讓濕地上的螃蟹、貝類等生物消失,繼而影響到海岸邊的食物鏈,破壞生態。

歷經九年的拉鋸,一直到
200012月召開的第五次環評初審會議,出現了「不應開發」的結論。20011月,環評審查委員會的審查會也以不應開發作結,2月由環保署公告結案,香山濕地安然逃過被填為工業區的命運,並在同年被公告為「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而保留至今。

紅樹林的清除

香山濕地原本沒有紅樹林,也並不適合種植紅樹林,現今大規模繁衍的紅樹林,是過去人工誤植的結果。從
1958年開始,就有人在海山罟小規模栽植水筆仔,至1997年由政府下令大面積栽植,往後紅樹林的面積不斷擴張,讓河口淤積、容易氾濫,小黑蚊孳生,且侵佔了招潮蟹的棲地,文蛤、螺貝等生物則因為土質改變而逐漸消失,覓食的鳥類也受到影響而減少。

荒野新竹分會在
2007年於海山罟進行第一次的紅樹林清除,但礙於經費與人力,每年只能部分清除,沒法一次大規模的進行。其後新竹市政府委託荒野保護協會陸陸續續清除紅樹林,由張登凱老師帶頭,招募志工、社區人力,人工砍除水筆仔與海茄苳。若是水筆仔,就要連根拔除,而海茄冬只要砍去莖幹即可。一直到今天,紅樹林的清除還是香山濕地上一項重要的工程。

污染的隱憂

香山濕地承載著客雅溪流入的水,也等於直接承載隨著河水而來的汙染。那些沿著客雅溪搭建管線排出的,工業、民生廢水、科學園區每日排放的萬噸廢水,最後的終點都在香山濕地。遠至民國八零年代重金屬汙染的綠牡蠣事件,近至民國一零三年華夏玻璃的重油汙染事件,香山濕地一直都沒有遠離汙染。

香山濕地是當地人的冰箱,大家攜著工具在豔紅夕照的海邊討生計。工業、科技發展後,生活不若從前困苦,大家或許不必再為了下一餐的溫飽而在海邊謀生,那來自海邊的魚貝螃蟹,卻也不見得還能吃下肚了。

一時的汙染事件會隨著時間被淡忘,卻不一定會被解決。「現在都沒人敢吃了。」「汙染?現在已經還好了啦。」當地人的反應各異,也許對他們大部分人來說,濕地於他們的意義就是生活,能夠安穩的於海岸邊討生活,那些汙不汙染,也並非至關重要了。


1:引自《朝山面海我的家──竹塹『朝山』庄頭文史紀事》張登凱撰文之濕地資料

參考文獻:

魏美莉《世紀交替間虎口下的香山濕地》

環境資訊中心〈招潮蟹棲地不到
50坪…清紅樹林〉
張登凱〈香山溼地紅樹林的去留〉

文:汪葦如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