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自然--河流記憶

追憶早年客雅溪中趕鴨人家情景

流經香山的溪流,有哪些呢?由北往南,分別是客雅溪、三姓公溪、大庄溪、頂寮溪、汫水港溪、海山川以及鹽水港溪。沿著台一線一路行來,你真正會注意到的也許沒有幾條,往往跨過一座橋,那如今已漸趨沉默的溪流,就在身後飛逝而去。

汫水港溪

「俗話說『景物依舊,人事全非』,實際上啊……不只是人事全非,連景物也全非了啊。」站在汫水港溪邊,志修伯如此感慨地說道。他指引我們觀看水泥岸、蔓草間的微小細流,這是汫水港溪如今的樣貌──稱不上是乾淨透徹的溪水,以及幾乎被雜草掩蓋的河道。

觀看著同樣的溪流,長者們眼中疊加的卻是橫貫幾十年光陰的風景。當他們娓娓道來,那些已經消失的風景又重新在記憶之中甦醒,鮮活的躍進腦中。這些溪流,那些曾經的樣貌、屢足其中的清澈溪水,他們都記得,不曾遺忘。

「我們小時候,就拿人家割完不要的稻草拉過來,小孩子就去挖沙,下去把整條河阻絕掉,然後積水,積水積那麼高,旁邊去拔草,把它壓一壓,草弄得那樣斜斜的,水流到滿水位,就從草上面那樣滑下去,不會把整個堤防拖垮。然後小孩子在旁邊的樹上綁繩子,像鞦韆一樣一直盪一直盪,這樣盪──到那個河上面,放手,哇~~跳進水裡!」

志修伯比手畫腳地形容著幼時在溪水邊遊玩的情景,生動的表情就好像他還是當年那個撲通一聲跳進水裡的小男孩。

五、六十年前,溪水不如現在一般被雜草掩埋,不只能讓小孩直接跳進去玩,還有許多魚、蝦可以抓,他們小時候就會在溪裡抓毛蟹,帶回家煮來吃。

「汫水」在台語是淡水的意思,會這麼稱呼是和南邊的「鹽水港溪」相對。汫水港溪發源於海山里東部的鹿仔坑,因為大部分流域在海山,所以又稱為「海水川溪」。它的下游段位在朝山和海山的交界,從香山車站旁流過,一路流出海山港。


鹽水港溪

位在香山最南邊,新竹與苗栗交界的鹽水港溪,相對汫水港溪而言有較大集水區,其發源於東部丘陵地區的油車坡(位在新竹縣寶山鄉和峨嵋鄉交界),沿途納入三條支流:栗仔坑溪、柳仔湳和南隘溪,一路流經新竹縣的寶山鄉、新竹市南隘里、中隘里、內湖里,之後從灰窯西南方流入大海。之所以會被冠上「鹽水」的名稱,是因為在漲潮的時候,海水會倒流入鹽水港溪,一直到中隘以下的地方,溪水都是鹹的。

在鹽水港溪未經整治之前,因河道不易排水,大雨時容易造成氾濫。住在內湖的炳南伯,回憶起二十幾年前發生的一場水災(推測是
1959年的八七水災),水整個漫出河道,淹到馬路上,那天好幾十個人都被水沖走,有些人及時爬到樹上逃過一劫,然而當時卻有一個總舖師,因為摩托車也一起被沖走,捨不得放開在當時而言非常珍貴的摩托車,就這樣連人帶車流走了。

為因應鹽水港溪不時的氾濫,自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就陸續對鹽水港溪提出整治計畫。整治效應帶來的是氾濫減少,然而,如今的鹽水港溪也和汫水港溪一樣,兩岸和河川底部大多已被水泥糊起。過去鹽水港溪也是魚蝦成群,還有養鴨人家,在橋下養了幾千隻的鴨子,而這些景象,現在也都看不到了。那溪,水流仍大,卻似乎少了點從前自然的生命力。


三姓公溪

三姓公溪又稱作三聖公溪,其名稱的由來也有一段傳說。清代時,有許、陳、曾三個姓氏的族人在現今三姓橋一帶拓墾,因和當地原住民發生衝突而遇害,後代便在溪畔為他們建祠奉祀,稱作三聖公,又叫做三姓公,這條溪也因而被稱為三姓公溪。有另一個說法,三人是在當地鋪路、幫助老弱婦孺過河的善心農夫,去世後又屢屢顯靈護佑地方,後人才建祠祭祀。不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讓這條三姓公溪帶著傳奇色彩。

三姓公溪的上游為北坑和南坑,北坑源於東香里,南坑源於香村里,兩溪在隘口匯流後,流經浸水里、大庄里,在海岸沉積形成廣大的香山濕地,之後和客雅溪合流,匯入台灣海峽。


客雅溪

根據淡水廳志記載,客雅溪在清朝以前叫做「隙仔溪」,這個台語音,是表示這條溪彎彎曲曲的意思。直到日治時期之後,才將它轉成國字,記成「客雅溪」。現今老人們在稱呼時,還是會用台語說著「隙仔溪」、「隙仔溪」,比起國字的客雅溪,更能生動表露出它的蜿蜒。

客雅溪發源於竹東丘陵,沿路流經寶山鄉的山湖、寶山、大崎、雙溪四村,後流入新竹市。貼著溪的兩側,北岸由東向西是虎林、虎山和港南里,而南岸則是頂埔、中埔、埔前、樹下和浸水里,正好作為南北兩岸里跟里之間的分界。住在虎林虎山的來進伯,談到早年和樹下之間隔著客雅溪,無路可通,「
要到樹下里那邊,要從溪底過去!」

客雅溪是早年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除了灌溉以外,還有許多養鴨人家,是從南部上來,到橋下搭臨時鴨寮的。「一個人養好幾千隻!有三、四個,還有夫妻。布袋裡面裝米、裝衣褲,就來到溪邊搭臨時鴨寮,搭一陣子,養大了就直接在那裡賣
……」樹下的阿時嬸憶述著過去溪邊的養鴨風景:「那時候水很乾淨,不是像現在廢水什麼的,人家也都是挑起來洗澡,菜也都是在那邊洗一洗拿回家吃。洗衣服我們也是在那邊洗,很乾淨啊!」

人們生計在這條河,而孩童的娛樂也在這條河。以前沒什麼其他的休閒,小孩子衣服、褲子一脫,就跳進河中戲水、抓魚抓蝦。

「毛蟹你知道嗎?我們新竹市就這條河最多,河邊如果真的多起來很嚇人,整條溪水都是毛蟹。」樹下堃泉伯描述著從前在河邊抓毛蟹,然後賣給養鴨人家,他們會把毛蟹搗一搗拿去餵鴨子,鴨子吃了營養足夠,生出來的蛋黃很紅、很漂亮。

「以前的溪水,是真的很清澈啦!」然而,從什麼時候開始,魚、蝦、毛蟹不見了,養鴨人不見了,清澈的溪水不見了。

現今的客雅溪,承載著人口增加、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汙染。民國
1950年代開始,香山工業區成立,含有重金屬的廢水順著圳道支流排入客雅溪。而1980年代成立的科學園區,每日有約十二萬噸的廢水注入客雅溪。儘管園區廢水有經過竹科汙水廠處理,符合國家放流標準,然而當說到客雅溪的汙染源,居民總難掩對於科學園區每日大量排放廢水的懷疑與不確定。

除此之外,民生汙水也是一大污染源,「以前我們有垃圾什麼的,就是在我們樹下旁邊弄一塊地,垃圾、菜渣什麼的就給它放在那邊發酵,當作肥料嘛!後來就沒有啦!講究衛生,土地也是越來越稀少,不准你這麼做啊!全部都給你弄到客雅溪。」根據統計至
2015年的數字,新竹市汙水下水道的接管率僅約12%,由此可推論很大部分的民生汙水,都未經處理直接流入河川中。

一直到現在,河川還是籠罩在污染威脅的烏雲之中。
20147月,華夏玻璃公司因輸油管接頭鬆動,七十五公噸的重油順著廠區旁的油車溝流入客雅溪,一路流入香山濕地,重創了河流與溼地的生態,也暴露工業區與河川之間,管線搭建於河道旁,並讓廢水直接排入河中,以及灌排不分的危機。

客雅溪承載著許多當地耆老的回憶,卻也承載著經濟發展帶來的沉重負擔。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要保護他們家鄉的河,居民成立了河川巡守隊,自行對河川進行水質監測,期盼能喚回客雅溪從前的樣貌。

「可是那些水要給它清淨,不是幾十年啦!我看幾百年啦!如果有用心,幾百年後可能才會回復。」來進伯如此感嘆。

已經破壞的環境,不是那麼容易恢復。從北到南,所有的河流都面臨著相似狀況。過去的清澈樣貌沉睡在記憶裡,將之喚醒與現今相對照,更加令人長嘆。人事全非,景物也全非,同樣的河流,用著已經截然不同的樣貌,依然沉默地,數十年如一日地奔流入海……


參考文獻:
竹塹文獻雜誌》新竹市香山官道與河川水圳橋梁、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網站。

文:汪葦如
圖:宋素菁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