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產業轉型濫觴
民國四十年開始,在國家政策及經濟發展推動下,香山產業型態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工業社會,而玻璃業為地方大宗。新竹玻璃萌芽於民國十年,頂盛時期估計有超過兩百家業者。其中頗具規模者如台灣玻璃公司香山廠、華夏玻璃公司香山廠;在地發跡之春池玻璃則主要以回收再製方式,亦別具特色。
六十年代初期,香山地區玻璃工藝多集中牛埔、樹下及海山里。西部縱貫線、苗栗瓦斯沿縱貫線接管新竹,形成玻璃產業興盛之因。據德財伯所述,海山、朝山一帶就有元興、廣奇、崇信、天祥、鉅發等玻璃藝品廠相繼成立,家家戶戶都以燒玻璃為業,成為「玻璃一條街」,也是北部玻璃工業重鎮。
時任台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出「客廳即工廠」政策(註1),將小型家庭工業推向極點。「母親帶著小孩,圍著方桌、坐著板凳,一邊看電視聊天、一邊忙碌手上單一工作...每一家都在組裝聖誕樹、聖誕燈泡。論件計酬賺取少許手工錢,貼補家用的。」許多長輩提到自家中就有玻璃藝品工作室,泰半都曾渡過如此的家庭手工時光。
四合院老厝成為小型家庭工廠 |
工業區域起落興衰
民國六十年,因應工業快速發展,「香山工業區」(原稱牛埔工業區)應運而生,成為帶動地方繁榮的重要關鍵。居住樹下三塊厝的長輩談到,該地原本為一大片水田,房子也沒幾間。工業起飛後,農地被大量收購,並且由公共工程局轉變規劃為工業用地。民國六十四年,新竹縣政府更以「香山都市計畫」,正式公佈土地使用細則。區域地貌從綠野青蔥農田,搖身一變成為廠房林立之區。
位於新竹市的香山工業區,生產項目以民生必需品為主。例如現已成為新竹市特色的玻璃容器、藝品;另外瓷器也是大宗。各式輕、中工業羅列其間,工廠分佈不下百餘家。多數在牛埔、大庄與中華路一帶,因此香山區漸漸形成住家、商辦及廠房混合的居住型態。第一級產業如農、漁發展相對式微。許多農人、漁民漸漸轉業,到工廠上班以謀求一份穩定工作,耕作、捕魚反而成為一項兼業,傳統產業鉅變。
「香山工業區」至今發展四十多年,帶動經濟榮盛,牽引台灣發展,卻也為地方留下難以抹滅的環境汙染、公害。樹下、浸水一帶農地廢耕的頭號殺手!(註2)空氣中參雜著金屬臭味,溪流、水圳也漂著浮油。工廠透過客雅溪偷排廢水,處於下游的朝山、海山沿岸,九降風驟起的冬日,牡蠣乾瘦墨綠的模樣令人心驚!(註3)銷量今日連原有的百分之五都不到。時至今日,許多工廠早以遷移海外,留下遺毒仍慢性侵害香山環境,依舊尋求不著解決之道。
註1:由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提出,是小康計畫中最為人樂道的項目之一,鼓勵婦女以自家客廳做為工作場所,從事副業,增加收入。同時配合加工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讓生產力從工廠生產線延伸到每一個家庭。
註2:民國九十一年七月由行政院環保署宣佈樹下、浸水一帶32.7公頃農田,受到重金屬汙染必須廢耕。至一百零一年開始復耕,花費兩年時間、數百萬預算,僅完成約四甲地。
註3:新竹香山原為北台灣重要牡蠣養殖出口區,民國八十六年研究開始檢驗出綠牡蠣。於民國八十九年被媒體大幅報導後,使得銷售量一落千丈。漁業署卻在民國九十八年才明文規定禁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