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發展之前與銜接
香山地區,在清治時期大量漢人移入時,已逐漸導入全面性的實質管理和統治制度,直到日本時代才有現代政治體系的開展。在此之前,香山地區的居民主要為平埔族,大體維持原本的部落組織,以「社」為單位,只有「社」與「社」之領域觀念。自國際競爭時期開始,東印度公司創立「村社首長職」(土官,或稱土目或頭目),從部落原有的長老中挑派配合度高者任命之。
明鄭、清代也都沿用這套制度,只是更進一步在各部落設置通事以管轄社眾。通事通常由通曉原住民語言的漢人充任,住在部落或周邊,主要從事傳達官命,收繳番餉,分配差役等工作,在部落影響力甚大。當時位於香山的竹塹社以漁獵為主,並輔以旱田游耕活動。在荷蘭與明鄭統治時期雖仍維持原有社會經濟型態,但在國家體制與漢人社商強加的贌社制度下,其狩獵活動已深受鹿皮貿易的影響,並受到統治集團賦役體制的控制。清治時期,熟番治理仍沿用東印度公司與明鄭時期的贌社賦役制度,委諸社商或通事徵斂與管理番社。然受到通事與巧立名目奪地,在清治時期創設的熟番地權也逐漸被漢人奪取、流失(註1)。
直到日本時代,明治二十九年(1896),開始改以警察系統的保甲制度取代番社一切舊規。在日本時代以前稱為番社的部落,一律改成民庄;土官等番社統治一律廢止,改成保甲制度,打破過往的部落範圍,香山地區也自此有了完整的政治管理制度。更陸續修改地方政治制度,其中,庄長選制的改變,埋下日後香山地方仕紳陳雲如與舊城名儒之子張式榖在信用組合的爭鬥,正是地域權力系統與政治權力系統衝突角力的展現(註2)。
明治三十三年至大正九年(1900-1920)的香山庄長陳雲如(註3),其家族在竹塹開墾時代就在香山地區紮根;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時,張式穀成為香山庄長,張式榖是舊城區名儒張麟書的長子,先前任教於公學校,對於香山人來說是外來的空降首長。
大正十五年(1926),張式榖創辦香山信用組合與香山漁業組合,改善了香山過往欠缺金融機構的問題,獲得庄民好評,進而對陳雲如家族長期以來的地方威權有所侵犯。庄政內部的黨派之爭表面上看似融洽,其實更為惡化,並連帶影響到信用組合的內部(註4)。
香山鄉變香山區
戰後,新竹州解體,香山區隸屬於新竹市;1950年新竹市和新竹縣合併,香山鄉與新竹市同樣隸屬於新竹縣;1982年,新竹縣市分治,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香山鄉改為香山區,隸屬於新竹市直到今日。其中,後面兩次香山地區的行政區劃變更與中華民國史上的重大事件中美斷交,影響了三位香山人的政治生涯。一是民選鄉長、大庄耆老蔡燈益鄉長,蔡燈益鄉長的父親當過一任民選鄉長,任期屆滿後改去參選縣議員,兩屆縣議員下來,本來打算再回鍋選鄉長,被燈益伯的祖父勸退,希望由長孫承父志,燈益伯因此辭去十多年的教職,參加鄉長的競選。順利當選後,也連任成功,在退任之際遇上中美斷交,一切選舉活動暫停,蔡燈益鄉長的任期因此多了11個月。
而中美斷交可說是影響第一位出身香山的新竹市長任富勇先生的關鍵事件,根據任富勇之子任致遠大哥表示,中美斷交發生於父親留美攻讀博士期間,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移轉中華民國在美產權,父親在美國帶頭組織抗議保住雙橡園的抗議活動,深感政治的重要性,令其回台更積極投身政治活動。學成歸國後,先是在清華大學擔任體育副教授,後於1985年獲中國國民黨徵召提名參選新竹市升格後第二屆市長選舉,適逢新竹黨外勢力「施家班」內訌,任市長順利當選。然而,四年後國民黨因故(註5)決定改支持童勝男參選,由於得不到提名,遂放棄參選連任。
新竹市的升格與香山鄉的合併,則和末代鄉長柯文斌息息相關。鹽水里出身的柯鄉長表示,他在任職新竹縣第九屆縣議員時期積極向台灣省政府爭取香山鄉與新竹市合併升格省轄市,而省政府對升格沒有任何作業,也沒有時間表,文斌伯也因此在連任縣議員與競選鄉長之間選擇了後者。未料在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一日香山鄉與新竹市就正式合併升格省轄市,柯鄉長的任期僅4個月,可見省政府對於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一案的臨時與不嚴謹。文斌伯也感嘆,身為代表著香山居民民意的末代鄉長,解職後被忽視,是在他主動爭取下,方能就任新竹市選舉委員會行政室主任。而後,在第一任省轄市市長施性忠因案停職時,作為被合併升格的香山鄉鄉長,其理應有權爭取代理市長一職,卻被視若無睹,在在顯示出當年省政府的顢預(註6)。
三位出身香山的政治人物,於新竹市行政區變更的前後從政,共同見證了這段香山地區政治體制的轉換,此後,作為新竹市的香山區,原本的民選鄉長變成官派區長,對於香山地區這三十多年的發展又有何影響?且讓我們靜待未來歷史的政治評價。
註1:參考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林文凱著
註2:參考清代台灣之鄉治,戴炎輝著
註3:日本時代歷任香山庄長:陳雲如(1900-1920)→張式榖(1920-1928)→陳楊鏡(陳雲如弟)(1929-1930) →陳雲如(1931-1935)
註4:參考WIKI張式榖
註5:於牛埔里耆老任何美鶯訪談中,任富勇之子任致遠大哥表示,可能與父親拒絕以武力鎮壓李長榮化工事件有關。
註6:參考新竹市升格二十周年口述訪談史料之三─柯文斌先生訪問稿。
文:廖子齊
圖:宋景濱、任志遠
受訪人:王明魁、任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