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車站】車頭、檜木、老市集光影追憶


香山地區發展歷史悠久,長年累積豐碩人文景像。清朝時期,香山港口貿易頻繁、活動密切,帶來榮之外,王船與護漁神祇也使得地方廟宇文化興盛。有形文化軌跡,舉凡下寮靈興宮、大庄明烈宮等,都是百年歲月的老廟;而歷史建築香山天后宮、市定古蹟香山車站,亦是著名全台的人文資產。

築體外,民俗祭祀---如宮廟捉乩童、慶典繞境;傳統技藝---三塊厝月琴老師陳清田、90年成立的蓮花鼓隊,則象徵著無形文化的沛然活力!在樹下社區出土的『上沙崙遺址』,也顯現著早在3,500年前,香山就有著人類文明的痕跡。這些饒富年紀的文史產物,在在見證著香山地方脈動及歷史演進,一代又一代隨著時光承傳不迭。

 

車頭聚落

香山地區早期是道卡斯平埔族的居住地,漢人稱為番山,後因番山名稱不雅而改名香山;另有一說是在大坪頂山上長滿一種芳香馥郁之花草,故稱香山。

香山亦指朝山里南境的聚落名,其址在汫水港溪北岸的香山車站對面。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據台之時,因軍事需要而積極籌建新竹以南之鐵路,而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在現址完成香山火車站,明治三十三年(1900),新竹至苗栗三義的鐵路完工通車,香山車站前即因火車停靠而再度發展成聚落,故曰『車頭』。

 

檜木築體

香山車站位於新竹市朝山里,建於西元1928年,為典型『入母屋造式』(註1)的木造建築,此類款式的最大特色是屋頂左右兩端山牆部分,再叉出三角形底邊等寬的屋簷,日本式屋頂大都採這個樣式。

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香山車站,雖然是鐵路站中的小站,卻是目前國內少見的全檜木搭建火車站,年代在全國各火車站中極為資深。其所使用的檜木用料,悉數由阿里山運下,顯見日人對其重視,過往由於附近相思林遍布,香山車站作為木材集散地而獲得重視,如今香山的林業沒落,故在運輸系統的地位不再重要,香山站的興衰,正是香山地區發展的最好見證。

 

站前老市集

車站市集顧客遍布頂寮、下寮、香山、茄苳、大湖、鹿仔坑、海山罟等聚落。耆老提到,當時光賣豬肉的就有五、六攤,村民也將自產的蔬果、捕獲的魚蝦帶到車站前販售,形成自成一格的小市集。自清晨便吆喝、叫賣聲不斷,好不熱鬧!

民國五、六十年,自用車、客運未如今日便利,火車載客量大,站前人潮攘往熙來,市場呈現榮景一片。中華路拓寬後,道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汽車、摩托車,超市、大賣場林立,車站人潮逐漸消退。

小鎮的車站是居民的成長記憶。雖然因應都市快速發展,不少火車站都已整修改建。新竹市香山地區也因道路四通八達,香山車站的重要性不若以往。然而,這個已有八十年歷史的日式建築,卻散發著濃濃懷舊魅力,悠閒寧靜的氛圍,給人古樸的愜意,令人神往。

 

註:中國建築樣式。以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古稱『九脊頂』。正脊兩端至屋簷間折斷一次,彷若歇上一會,又稱為『歇山頂』。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為其特色。入母屋造則是日本稱法。


資料來源:朝山、面海、我的家:竹塹『朝山』庄頭文史紀事
文:沈華葦
圖:陳咏斈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