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內湖社區】古典與現代交融:內湖老街新風貌

                                  

庄頭聚落紀事

內湖位在新竹市最南端,與苗栗縣、頭份鎮比鄰而居。日治時代屬於鹽水港段(註1),庄內長輩談到,他小時候的門牌號碼,都編列鹽水港幾番地、幾番地(註2),由此可見一般。

鹽水港亦稱香山港,溯其發展歷史,自清朝雍正年間,福建省便有周姓族人入墾。在港口為淤積時,貨船貿易興盛之際,是竹塹重要往來集散中心。地方聚落有內湖、八股、隙仔坑、崁仔腳、虎尾寮。內湖庄的形成,是由栗仔坑溪沖積而成的小盆地。由於地處鹽水港溪聚落內側,因之稱為內湖。也曾有耆老提及,地方早年有一湖泊,更似埤塘大小,居民依水而居,以此得名。


在地常民生活

內湖一地象徵港口文化的興起及衰退。靠近鹽水港溪的內湖庄,在陸運尚不發達時,港口成為鄰近貨品交易樞紐。捕魚、養蚵、種植與市集買賣,成為內湖常民生活型態延續今日。內湖一帶多種稻米及乾作。「沒水圳,都看天。有水的地方種稻、沒水的地方種番薯。」耆老提及早期內湖農民情形。內山地方還種植甘蔗,小時候他們都走五分路上學,有時偷抽甘蔗,成為童年最趣味的回憶。在日本統治時,鐵道部於此設內湖乘降場,即簡易車站,曾是縱貫鐵路支線,亦是蔗糖原料運輸的交通要道。

靠近沿海一帶的居民,則從事牽罟、插蚵工作。海邊討小海工作養活許多內湖人,也連繫著在地情感。耆老金火伯說:「庄裡大家感情很好。夏天去海邊撿些燒酒螺,回來都整庄吃透透。大夥聚在大樹下聊天、乘涼。現在都看不到了。」他又說到,海水沒有汙染嚴重之前,青蚵成熟季節,家家戶戶門口都高掛蚵殼。每天清早還沒上課,小孩子就要先幫忙剖個一碗公。養蚵,在當時與內湖居民密不可分。

竹編同是內湖早年特色,居民都駕牛車到山裡去劈桂竹,載回來切開後再編織。那時內湖竹籃很有名!在少有塑膠的年代,老街上就有間專做酒簍、蝦簍的店。蝦簍甚至運到馬祖、澎湖販售,興盛一時。

90年內湖老街-未有黑石板

內湖老街風華

民國八十九年,於蔡仁堅市長任內,針對內湖推動「老街景觀改造計畫」,大規模翻轉舊市場形象。但早在清朝時期,兩地往返船隻貿易便相當頻繁,也逐漸在此形成老街市集。一時間菜販、肉攤、魚店等群聚,清晨開始叫賣聲便不絕於耳。朝山、海山、茄苳、大湖、南港、鹽水、中隘等地,都從這邊出入。許多百年老店經營至今,老字號雜貨店、布庄、藥房,一代傳過一代,如今仍坐落於老街一角,在都市高樓中保留下一息古樸氛圍。

在六、七十年代,在工業迅速推動下,民眾生活逐步改善。鐵道之外,公路客運增加,個人運輸工具較多。交通好了,市集採買的人卻少了。「現在都有果菜車,直接載到你附近賣;超市、大賣場這麼多,已經很少人到這裡買菜。」曾任職內湖里長的王炳南先生談及,顯得有些無奈。

內湖國小蚵殼牆畫

內湖國民小學

內湖國小最早於民國七年,從兩間茅草屋開始,當初校址是香山庄鹽水港四三六番地,當時是日本時代。後由分教場逐步擴建,十七年,「鹽水公學校」正式成立;三十年再改稱為「新竹市鹽水國民學校」。鄭金火老師幼時就讀該校,讀的是日本書。他說學校相當重視品格教育,會以巴掌糾正學生。老師衣著為文官服(註3),制服筆挺整潔,腰間還佩掛長劍,感覺相當威風。

民國三十五年,戰後學校改名為「新竹市第八國民小學」,為新竹國民小學分校;三十六年,又改「新竹市香山區內湖國民學校」,成為香山國民小學分校。對於早時許多孩子都得走上幾公里才能上課而言,內湖國小則提供在地就學機會。擁有九十多年歷史,居民三代以降多在此念書。


註:
1.鹽水港段包含鹽水、南港、內湖三個聚落。內湖於(1)民國三十五年日治時期,是由鹽水港大字所設里境;(2)民國三十九年光復之後,香山鄉成立後改名為內湖村;(3)民國七十一年升格併入新竹市,復名內湖鄉。
2.日本時代所使用的門牌號碼。
3.日本時代對臺灣總督府人員所施行的服裝規定。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