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頭聚落紀事
海山位處新竹市西南端濱海區域,分為「鹿仔坑」、「海山罟」、「汫水港」三大聚落。臨海聚落為「海山罟」、「汫水港」;以及屬於竹東丘陵西側低矮山地的「鹿仔坑」聚落。庄內耆老說,清朝有戶人家在山內馴養許多鹿因而得名。
關於「海山罟」聚落,居民早年多於此牽網捕魚,是西部濱海在地人討生活的漁場,故以「罟」稱之。汫水港溪(又名海水川溪)則發源於竹東丘陵,與汀浦圳交錯注入台灣海峽,其河口南岸的聚落即為「汫水港」。道光十八年曾於此處設置「汫水港官渡」;咸豐年間,香山港興起之時,汫水港成為往來商船停靠的舶地之一,其後才隨著淤沙逐漸廢存。
位於山(竹東丘陵)、海(台灣海峽)交界,聚落橫跨山(鹿仔坑)、海(海山罟、汫水港)範疇,遂稱海山(註1)。
在地常民生活
生活有山有海,是海山社區最直接表徵。在西濱公路未開發前,海山的土地曾經離大海很近。「填海造地前,我們這裡是潮間帶。颱風一來,水都淹到家門口。當時到那邊都是海...」全桂伯談到小時情景,他指著門前馬路對街的土地廟說。
靠海,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里境北側為新竹市第二大漁港-海山漁港。長興街為當地傳統聚落街道,兩側以漁業、養蚵為主;鹿仔坑居民早年以農耕、燒木炭為業,也有部份畜牧養殖。
世居於鹿仔坑的許德財先生說,在山上多還是耕作維生,種稻米、番薯、甘蔗等作物。水利不興年代,對於山區農民而言,灌溉更是艱難。他們都叫「看天田」,老天不下雨,農作就會枯死。生活不易,因此居民務農之外,伐木燒炭、餵養牲畜,還得到海口幫忙人家牽罟,無所不做以換取微薄生活收入。對於有山有海的地方來說,這些都是居民當時賴以為生的產業。
時值五、六十年代,工業發展快速。新竹玻璃產業,以及「客廳即工廠」理念推展之下,海山出現許多小型、家庭式的玻璃藝品店。據載,當時海山罟一條街上,就有著元興、廣奇、崇信、天祥、鉅發、美樂利等玻璃藝品工廠成立,使得海山成為北部玻璃重鎮,經濟大幅度成長,產業型態劇變。
海山漁港
於海山里境內,位於西濱公路旁。是海山、朝山兩里分界,由汫水港溪經過,北邊為朝山里、南邊就屬海山里。是在地居民的漁場,面積約4公里、提供沿海漁船停泊。漁民今仍在此經營定置魚網捕撈、淺海插蚵養殖作業,雖然數量已大不如前,卻依然是居民的經濟重心。
海山漁港的泥質潮間帶,漲潮、退潮皆形成不同景觀。漲潮適合撈捕、垂釣。滿水時總能見到船隻往來其間,以及成群釣客排列淺岸邊景像;退潮適合於泥灘地上玩沙、賞鳥。數以萬計的招潮蟹穿流泥灘上,相當壯觀。在一千餘公頃的香山濕地中有重要位置,無論遊憩及產業價值均是。
![]() |
進士牧場 |
進士牧場
進士牧場位於海山里鹿仔坑(台灣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後方),牧場主人是劉進士。他並非學習畜牧出身,早年在新竹車站一帶製作瓦楞紙箱。家中原是地主,卻因為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政策,而失去多數農田。回鄉繼承餘下的土地,看見其荒廢感到不捨。當時適逢中美斷交,外銷生意不好做。他便毅然決然投入,從三頭牛開始養,栽進他的牧場世界。至今光是乳牛已有兩百多頭,並在八十八年因為酪農經營傑出,得到神農獎的加持肯定。
「我的牛奶是要賣給那些穿拖鞋的,讓平民百姓不用花太多錢就可以喝得到;不是要賣給穿西裝的人,所以價格比較便宜。」在產品要求上,進士大哥有自己的堅持,而在經營行銷面,他也自有一套哲學。出產的牛奶絕不放防腐劑及其他添加物,是他對自己品牌的承諾,也是一開始不順遂時,於觀音佛像前許下的願望。所以他也大方表示,有些人不喜歡他的牛奶,覺得味道太淡。濃淡還會隨著季節牧草不同而改變。但是也因為如此,才讓他的產品更為天然。外在不修邊幅的進士伯,也正像他的牛奶一樣,沒有華麗的包裝,過度的矯飾,有的只是靠著內容一決勝負的真實吧!
註一:
1946年由日治時代海山罟大字改制的里。
1950年香山鄉所設立改稱海山村。
1982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復明海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