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頭聚落紀事
港南位於新竹市西北方,分為「油車港」、「海口」、「田厝」聚落。「油車港」(註1)始於康熙年間,王世傑來此開墾所建,據傳當地曾在隆恩圳旁設有油車-早年的榨油行。因聚落分處在隆恩圳南、北兩岸,聚落即分為「北油車港」、「南油車港」。日本時代擴大市區,油車港併入新竹市範圍;光復後為新竹縣香山鄉港南村,民國七十一年升格為港南里。
「海口」聚落開發時間較油車港晚。老一輩說,喚「海口」這個名字,是由於它位處於出海口附近得名。「田厝」原為一塊沙洲,韋姓人家最早來此開發,經年墾殖拓展為聚落。
而港南地形呈現高低起伏,其因沿海地帶,有五分之四為海埔新生地。對比現今的港南里,當初的幅員有一大半土地仍在海底。「海埔地」聚落為民國四十八年、五十五年,分成兩次開發的新生地形。依據長輩說法,又分為內海埔跟外海埔。港南國小位於內海埔;外海埔居民不多,零散幾戶分於其間,是台灣著名的賞鳥勝地。
在地常民生活
前清時期,港南里是新竹重要鹽場,當時鹽場主要分佈於浸水、虎仔山、油車港一帶。日本昭和初年,隨著海濱的開發變化,曬鹽產業逐漸消失殆盡。境內居民以農業、漁業為主。民國四十年左右,由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委員會開始,在港南沿海一帶填海造地計畫,海埔新生地因而誕生。面積將近佔里境百分之五十,範圍相當遼闊。
港南在地有許多客家居民,多數住在海埔地,是由鄰近丘陵地區遷移而來。種植水稻與蔬菜為業,並不下海捕魚,生活型式和早年定居於此的閩南人不同。
漁業早年是港南大宗,許多耆老在孩提時,無能力上學,便跟著父親出海捕魚。那時多以合股方式,幾個朋友每人出湊些錢,一起買艘船出海。其中有人領頭當船長,其他股東就出本錢,收穫回航大夥再按股分利,是當年盛行的方式。在淤沙不嚴重的年代,漁船甚至會出海到南方澳、高雄一帶,相當榮景。
港南育樂中心 |
港南特色點-港南濱海風景區
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線景點之一,為一處濱海公園。原為一片海洋,因海埔新生地而產生。當初時任里長韋石池,爭取農村特別社區計畫,屬於海埔地關係,獲得中央一千萬補助,建成港南青年育樂中心。希望取代汙染嚴重的南寮海水域場。
周邊有港南運河與風景區,並與金城湖連接,風景怡人。每逢假期,家長便會帶著孩童來此,郊遊、烤肉及騎乘自行車。後因海水質遭受汙染,海水域場功能關閉,轉變為濱海公園至今,仍是闔家同歡出遊的好去所。
金城湖 |
港南特色點-金城湖賞鳥區
原稱魔鬼潭、魔鬼湖,昔日民眾以為水淺涉湖喪命而得名。於客雅溪出海口北岸半天然湖,為海埔新生地調節水位之用,亦是港南里農田主要排水出口。金城之名緣起有二,一是紀念因為交通事故喪生於非洲考察行程中的金城教授;另一是紀念築堤時遭沖入海中的王金城先生。
灌溉功能之外,金城湖也是新竹一帶重要濕地動植物保護區、賞鳥區,以及十七公里海岸景點。湖中沙洲供給兩百多種水鳥棲息。
註1:油車:指榨油商行。以花生煉製而成之花生油,為當時生活必需品,煉花生油必須利用所謂的「油車」,故與「油車」有關之地名在台灣亦為數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