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頂福宮】頂承八愷安鄉民,福與雙星庇子民

福德正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公、土正、社神或伯公,是普遍民間信仰,為地方守護神。在台灣習俗中,祭拜土地公具有平安、降福,以及祈禱收成意義;傳統閩南文化中,土地神亦有保祐經商順利之名,是公司行號的求財神祇,因此民間常定於正月初五,土地神巡遊人間之時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牙祭日」(註1),商家則於此日宴請員工,做為「尾牙」年末犒賞。

土地神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說來自於周武王二年(西元前1134),為當朝官吏張福德,擔任總稅官職務,於周穆王(西元前1032)時離世。平日樂善好施,百姓感念其恩,遂建廟以酬謝。另一種說法則是周朝上大夫家僕張福德。主人遠赴他鄉從官,張福德便攜主人幼女尋父,天寒飄雪、脫衣護主,而凍死途中,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


頂福緣起

頂福宮建成於民國六十三年間,由耆老吳金土先生擔任發起人。廟中祀奉福德正神,靈威顯赫、香火鼎盛,庇佑鄉里福蔭子民。原廟屬於頂埔里所有。民國八十五年頂埔里分為兩里,其中,新里(頂福里)便是沿用頂福宮之名而來,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所在。

頂福宮歷經三十二載歲月風霜,廟宇頹傾、牆垣斑駁難以修復,恐有安全之虞。遂由管委會召集地方仕紳、信士,籌募資金開始修廟事宜。民國九十四年農曆六月正式動土興建,經年載之餘,廟宇順利竣工。並於民國九十五年農曆六月七日舉行三獻安座儀式,成就今日「頂福宮」樣貌。


豐饒保庇

頂福宮原屬於頂埔範疇,由於人口逐年增加才隨區域拆分。其平原地形與汀甫圳流經,造就一地富饒,稻作收成好,頂福宮土地神信仰因而興盛。

頂福耆老談及土地神傳說。早年竹林生長茂密,常取一根竹桿從頭剖半並夾入金紙,置放田畝間望為豐收。「插一支土地公拐,祂就會幫忙巡田啦!」父親告訴他,土地公年紀大,行動不方便,但是身為地方神,經常得四處巡訪。村人體貼辛勞,造拐杖利其巡視田水時行走;金紙則是酬謝的禮金,期待福德神能賜予農民米穀豐足。

尚有一說,是靠著土地公拐,辨認彼此土地界限,也帶著結界意義,告誡孤魂野魄此處為土地公管轄。對於看天吃飯,難以抵抗自然天災的農人來說,土地福德神,成為他們心靈寄託所在。


註1:古時候買賣多為以物易物,因此交易之間就稱為「互」。在固定時日,眾人集合一地互相交換物品,則稱為「互市」。而在互市之前會祭拜土地公,祈禱商運順利,便喚為「互祭」。遽聞唐代因為書法字體變化,將「互」寫成「牙」,成為其後「牙祭」之來由。



文: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