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茄苳社區】炭窯、蟲包、相思樹:茄苳湖內山景

庄頭聚落紀事

茄苳湖,是庄內長輩對茄苳的老稱謂。「茄苳湖」、「龍角埤」、「柯仔湳」、「草納」,四個聚落形成今日的茄苳。屬於八分寮山系丘陵,境內多為低矮丘陵、河谷地。從茄苳湖庄一路演變為今天的茄苳里(註1)。

遽聞茄苳二字之名始於清代,丘陵各處可見重陽木(註2);茄苳湖地名來由,亦源自於盆狀地形的大湖形勢。閩、客人口分佈於此,尤以客家人為眾。因為地理位置接壤,多數來自新竹縣寶山鄉;與苗栗縣頭份鎮客家人也有著緊密關聯。

庄內耆老談到聚落文化,當年茄苳農曆八月土地廟的平安戲,茄苳湖、龍角埤、柯仔湳、草納四個角頭(聚落)各有一位爐主,擲筊輪流請大戲。那個年代交通不方便,每次來一團戲班子,爐主得負責照料,扛戲服、備餐食,完全靠人工,相當不容易。所以後來不同村庄會請同一戲班,這禮拜做我們的、下星期做你們的,大家分攤掉粗重的勞力工作,這也是以前人情醇厚的時期,人人互助幫忙的習慣文化。

茄苳湖的相思樹
茄苳湖福德祠

在地常民生活

當地居民早期多於河谷地從事農務,為農村聚落形態。老一輩都稱那時耕作的是看天田。水利不興的年代,水庫未建、更無抽水馬達,作物的水源只能倚靠雨水。茄苳地形山陵遍佈,灌溉愈加不易。也因多為形狀起伏不定的坡地,破碎的田野讓農民收成欠佳,生活相當困難。

茄苳山林滿是相思樹,在電力不興的年代,燒木炭也成為地方產業要角。當年滿山都可看見一座座炭窯分佈其中。缺乏便捷的運輸工具,所以都得靠工人,挑起一根根碩大的木材,集中起來窯燒。避免人力浪費,便在鄰近相思樹林之處就地築窯。在耕種困難的山區,伐木燒炭反而成為茄苳重要產業。

相思樹替茄苳帶來許多。將木炭運往市區販售之外,樹上蛾蟲所結蓑囊,也是庄內小孩遊樂及零用來源。他們稱為蟲包,總到相思樹枝間採集,取下來,毛蟲拿去餵雞,繭殼則拿去變賣換錢。居民表示,他小時候曾靠著採拾相思樹蟲包賺取學費,甚至跑到其他鄉鎮去採;而相思樹籽也可給人收購榨油。對茄苳人來說,是兒時另一種經濟來源,也是童年記趣。

在地耆老所述,茄苳從他小時以來一直是偏鄉。山區交通較平地困難,即使工業起飛的年代,工廠也無法遍及於此。民國七十六年中華大學成立,居民因應學生需求,開起小商店、賣起各式餐飲;農家也將房舍改建為套房出租,地方生活型態才開始大幅轉變。


茄苳之父吳棋楠先生

茄苳國小起源於民國四十四年,當時稱為大庄國校茄苳分班,從一間教室開始,慢慢才有兩間、三間...也從分班變成分校(民國四十七年),最後正式獨立成為茄苳國民學校,已是民國四十八年的事(註3)。長輩談起這間一百多位學生的迷你國小,總會提到當時一段與大湖爭校的過去,以及茄苳之父吳棋楠先生的名字。

根據添發伯回憶,茄苳山區生活不便,當時唸書都得走到大庄國小,甚至是寶山鄉的新城國小。每天去程六公里、回程六公里,來回十二公里路程,要花兩、三個小時在走路。早年家貧買不起鞋子,總是打著赤腳走在石頭路上,有時寒冬路面結霜,走起來更是困難。

添發伯說:「當初村長沒幫茄苳謀福利,卻去推動大湖國小建立。不是爭取茄苳而在大湖...」由於兩村都希望設校在當地,也因此發生爭執。鑒於此,地方仕紳吳棋楠先生慷慨捐出自己家中田產,並且與邱金火先生,以及庄內熱心人士四處奔走、募款。當時公共建設是採三對等補助-縣政府、鄉公所、地方配合款,推動起來相當辛苦。

「剛起步教室很簡陋,沒水也沒電。吳棋楠先生便下山挑水、幫忙掃除校園。可以說沒有他,茄苳國小也不會存在。」長輩們都這麼說到。如今親手種植的茄苳樹依然聳立,居民為感念他的無私奉獻,也喚吳棋楠先生為「茄苳之父」。


註1:
1910年,日治時期新竹廳香山區轄,時稱茄苳湖庄。
1920年,新竹郡香山庄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改為茄苳里(廣義為大湖里、茄苳里全境)
1950年,改制香山鄉,稱為茄苳村。
1982年,香山鄉合併入新竹市,改為茄苳里。
註2:重陽木為茄苳樹別稱,由於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雌株滿樹結果而得名。樹齡可達千年。
註3:民國四十四年,在本校址設立大庄國校茄苳分班。
民國四十七年,成立大庄國校分校。
民國四十八年,獨立為茄苳國民學校。
民國五十七年,改稱新竹縣香山鄉茄苳國民小學。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