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樹下社區】老樹、古厝、在地情感:大樹下的回憶

庄頭聚落紀事

樹下社區由「樹仔腳」、「三塊厝」、「沙崙」、「振湖」四個聚落所形成。位於新竹市香山區西北方向的樹下社區,早年以農業為當地主要產業,並以老樹、古厝、廟宇、耆老及羊腸小徑著名,合稱樹下「五多」,是個質樸古靜的傳統村落。

耆老談及庄內聚落,說到樹仔腳,許久之前以種植榕樹苗著稱。庄內常見農人、孩童傍晚齊集樹下休憩情景;三塊厝有吳姓、朱姓、黃姓三戶人家,最早來此墾殖。香山工業區設落此,提供就業機會卻也帶來公害,遺禍至今未解。

沙崙土質貧瘠,以旱耕為主,是埋葬先人與牛馬屍首處所。「上沙崙遺址」出土於此,民國九十一年考古所得,證明早在3,500年前,樹下就有文化存在。振湖形成最晚,原是一大片湖泊,寶山李氏兄弟在此落腳,客家人口佔四個聚落之首。

 

客雅溪

在地常民生活

汀埔圳、客雅溪穿流而過,促成地方農業發展。稻田、菜畦散落庄內四處,孩童牽牛吃草,在河邊戲水、抓魚,一派悠閒農村景像,是在地人共同過往記憶。條瓜,也是樹下一帶特殊農特產。早年缺乏糧食,稻米收成欠佳,少有肉食可用。當時每家總會備個大水缸,醃滿菜脯、醬瓜,在吃飯能配個鹹。物質短缺時代,已經算是豐盛的一餐。

「那時候沒有錢買,但是沒得吃的時候,就到河裡抓。那時候水很乾淨!魚、蝦隨便抓都有。」長輩們談到他們在客雅溪捕魚情形。當時都說是「討小海」(註1),抓蝦蟹、挖蛤蠣。毛蟹生長時候數量相當驚人!整條溪水都是。隨意下水一抓,便裝滿整個布袋。賣給河岸的養鴨人家當飼料,一包賣個一角、兩角。聽聞鴨吃完所下的蛋,營養足夠,蛋黃都是紅橙色的。早年的客雅溪,成為供給樹下人生活所需的另一種來源。

民國五十六年台灣玻璃於新竹香山設廠,地方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香山工業區」誕生於此。廣闊的面積將樹下區域包裹其中,產業正式轉進工業時代。原本一望無際的田地被廠房取代,許多農民也在當中兼業,耕作反而成為副業。經濟型態自此改變。

 

樹下五多好所在

老樹,是這個庄頭代表,狹小的1.2平方公里之間,就擁有十一棵百年老樹。樹種包含榕樹、龍眼、莿桐、朴樹,是地方精神表徵。農閒時分,三、五老農在樹下泡茶、聊天,曾是在地居民常景,如今卻已不復見。

古樸老厝亦是樹下特色。屋齡超過百年的瓦屋比比皆是,其包括朱水城兄弟舊宅、楊啟明老厝、弘農第、吳家多護龍和院、樹仔腳楊姓家族古厝等。莊嚴堂皇的廟宇,聳立在各個聚落。樹仔腳南寧宮五府千歲、沙崙聖娘廟、振湖福德宮及三塊厝靈安宮,擁有上百年歷史文化外,也代表樹下不同聚落的信仰中心。

而在地方文化傳承上,社區耆老也是彌足珍貴的資產,傳遞著社區的文化與道統。這些地方長者,包括民俗技藝宋江蓮花鼓老師陳清田先生、一生奉獻教育的退休校長楊建家先生;以及人工繁殖洋菇的創始人李清鳳先生。在產業、文化等面向,為社區歷史刻劃下一道深刻痕跡,也成為樹下農村的共體回憶。

 

農地大未來

樹下雖有許多自然與文化資產,卻因工業發展帶來環境破壞。廢水肆意排放於溪流中,導致灌溉用渠道遭到嚴重汙染,農業生產也因此停擺;社區老樹、古厝也在環境污染與發展需求中漸趨凋零。

民國九十一月,行政院環保署宣佈樹下社區農田共32.7公頃,受到重金屬污染必須廢耕。一夕間,居民賴以為生的良地變成廢土,村民頓時陷入徬徨無助的失業狀態。雖然政府以休耕標準貼補農民損失,但也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且污染整治須要長久改善,以及大量經費投入,農民無法自行突破現狀。在各種的壓力下,樹下居民陷入多方面艱難的困境。自此休耕將近十年光景,讓樹下社區從傳統農村,成為金屬味飄散、河水變色、垃圾隨處可見的區域。長者也因農業消逝無所適從而閒居家中。

透過社區努力,一百零一年由農業試驗所投入經費,邀請在地農家開始一連串復育計畫。居民扛著鋤頭、拿起鐮刀,重新整理那已雜草叢生的田園;挖起一把把爛泥疏通水圳。播下稻種等待希望發芽。一百零二年起,廢棄的枯黃田地再次現出了綠,結穗時眼前一片片金黃稻梗,又讓在地人回想起過往農村生活,也為樹下社區重新寫下一頁美麗的詩篇。

 

1:不需要搭船出海,而是在岸邊,以特製的木耙挖掘野生文蛤,或者捕捉可食用的螃蟹等。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