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村社區】荔枝、燒炭、青草原:香山坑的發展路

庄頭聚落紀事

香山坑,老一輩說因為地方不大,才將它稱為坑。地名是由番山坑之名雅化而來,早年多原住民居此。境內納有東香、香村兩里,分為南坑、北坑。「三姓溪」源流於自,水泉處多漢人耕作。清朝據傳有陳、曾、許姓族人在此開墾,遭到番人殺害,後代遂依此定名。

而「柑林溝」亦稱柑仔溝,早年居民以耕種水田,兼營伐相思木、燒木炭為生。香山坑、三姓橋、柑林溝聚落,組成香村的完整。國民政府來台後,才由日本時代所用之香山坑更名,並沿用香字,加上一個村,代表位在香山的鄉村之意,一直到今日。


在地常民生活

香村地形多屬山下溪谷河階地層,山多、平坦地較少,耕地因此多呈傾斜階型山田(註1),引山泉水、開埤塘灌溉。香村里原是淳樸農村,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人多種植稻米,由於水利不便,雜糧旱作亦為主要,如番薯、樹薯及甘蔗皆是。其中甘蔗從日本時代就開始種植,每到收成時便透過輕便車(註2),沿著地方的小鐵路慢慢推出去,一直到香山大庄才換乘五分車(註3)載到新竹糖廠。

山林產業又是另一種面貌。香村矮丘地形因素,曾經有段時間在山上各處種植水果,細數以柑橘、柚子、枇杷、荔枝等項為大宗。每到成熟時分,村人採收後,總會駕著牛車,將水果拖運至新竹市區販售。

隨處可見炭窯、相思樹遍滿山野。曾經做過燒炭工的明世先生說到,當時一個山頭,幾百公尺到一公里距離間就打一個窯。砍下相思樹材,靠人力挑到窯內燒。木材放滿炭窯,得花上七、八天焚燒,大家得輪流顧火。他說:「娶老婆也是燒木炭的錢啊!那時自己的工,差不多三個窯的木炭,可以娶一個老婆。如果要算台斤,差不多是五、六千斤這樣。」在那時是還算不錯的行業。

元培科技大學、玄奘大學先後於香村成立,地方轉為學區形態,產業也隨之改變。務農以外許多居民開始做起小生意、出租房屋,照料在此生活的學生。近處學校,也遷入許多新住民,再次衝擊傳統產業及人文、環境面貌。

弓形埤塘面對虎山


香村特色點-拉弓射虎山:香村埤塘傳說

按陳朝河先生說法,這個大池塘自他未出生就存在,聽聞從前是以人工開鑿出來。庄內老一輩告訴他,對面山頭如同一隻老虎伏地,相望著香山坑一帶,居住於此的村人,出入不易平安。村人才決定做個堤岸,開一個埤塘。埤塘形狀如似一副拉滿的弓,堤岸自中延伸而出。陽光照耀下,像一支金箭對準猛虎一般,從此庇佑地方風水,也方便農民灌溉至今。


德聲荔枝園

香村特色點-遍山荔枝繁茂

香村山內水果最繁盛的非屬荔枝不可。庄裡長輩陳昌鏡先生說到,家中曾於芝柏一帶擁有九甲多荔枝園。當年香山荔枝榮景時有兩千多甲,約在民國七十七年左右,現在則剩下不到三十六甲。香山荔枝特色是晚熟,果實圓潤多汁又帶天然果酸,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早年沒有農藥,當時人工便宜可以一株株分別照顧。園裡一、兩百棵荔枝樹都長得相當漂亮。收成好時一棵長上兩百斤都不是問題。而人力成本不斷提高。以前荔枝是高價水果,一個工人每天薪水頂多買上五斤;現在三斤約一百塊,對日薪約一、兩千元的工人而言,一天就可購入三十斤到六十斤。收益逐年下滑情況下,也在工業起飛同時,許多荔枝園主便將樹木移除,把紅土販賣給製磚工廠。一塊一塊的荔枝園被剷除,地方漸漸不易看見荔枝樹的蹤影。


註1:台語。山坡地的農田、梯田說法。
註2:又稱人力車或台車,通常用一片木板,人工推動小型鐵軌上的四輪木板車。木板四周各插一根竹竿,前二根給乘客支撐用,車伕則握住後二根。早年台灣山林、礦場、糖廠普遍使用的交通運輸工具。
註3:臺灣糖業鐵路,簡謂糖鐵,是為配合臺灣糖業需要而興建的專用鐵路。通常以運送原料為主,但亦能載運旅客,曾為臺灣交通主力之一。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