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頭聚落紀事
中埔最早隸屬牛埔庄,日本時代稱為牛埔五十三番地。當時分為「頂牛埔」與「下牛埔」。頂牛埔包含頂埔、中埔;下牛埔則是埔前及牛埔範圍。由於位處頂牛埔、下牛埔中央,故稱為中埔。國民政府來台建省,稱為新竹縣香山鄉中埔村;七十一年升格為香山區,則定名中埔里。
中埔涵蓋三個聚落,位於牛埔路往客雅溪方向為「蔡厝」;於曾氏宗祠旁側,牛埔東路尚未開發時,該地稱為「松樹腳」,當地以一棵大松樹為路標。位於中埔一鄰則是「任厝」。任姓、曾姓、蔡姓,是地方上較具聲望的人家。面積0.68公頃、人口約三千多人,本以田耕務農為主,漸漸輕、中工業聚集於此,地方樣貌與生活型態產生變化。
公園成為中埔住宅區首要綠地 |
在地常民生活
早年佃農於中埔一代屯墾,經年努力下,佃農買地成為自耕農,在此落地生根,那是施行耕者有其田的年代。當時不僅房舍少,也無工廠建築,放眼望去皆是農地。由於灌溉水源缺乏,多以水田為主,稻作佔多數,蔬菜則是其次。
民國五十年,在「客廳即工廠」年代,許多中小型工業開始座落於中埔,小型玻璃、聖誕燈泡工廠進駐,產業型態轉變。其中長輩深具印象的,是磚窯廠的出現,尤以東方窯業(註1)發展規模最巨。由於中埔一帶農地紅土品質佳,廠房因而多建於此。耆老說到,當時許多土地高低不平,磚廠工人便利用農閒時期,運走田中泥土製磚,農民獲得額外收入,田地也藉此重整。磚窯廠興盛之期,以及正隆紙廠、興東藥廠等大型廠家出現,工廠上班員工漸漸遷移定居中埔,社區人口結構、數量改變甚鉅,在地呈現多元面貌。
時至今日,泰半工業移出至中國、東南亞設廠,華廈大樓興建,地方漸成住宅型態。里長爭取祥園、河山公園於此,亦是因應改變而推行措施。陳添財里長提到,三千多人口中,真正在地土生土長,可能僅五、六百人不到,多是外地搬入,但說是外來,許多也在此居住超過三十年,早已融合也不再分你我。
搓草繩文化
早年民生物質匱乏,農村半數家庭都會搓草繩,是普遍的家庭副業。當年糖廠收割甘蔗,便是以草繩綑綁,因此需求量相當大。稻穗收成後,每每可見農人在田中撿拾稻草,曬乾後堆放在戶外空地,農閒時分,家家戶戶手工搓草繩,成為農村常見景象。
搓草繩的傳統手工,約於民國六十年左右,逐漸為機械取代。搓草繩機能將乾稻草梳理整齊,並且打落較鬆散葉片,再反覆收拾稻草頭尾整齊,絞成繩狀為止一氣呵成。成品較為扎實、均勻,簡單又具效率。對於農民而言,是投資報酬率相對高的副業。但是在工業迅速發展後,被成本低、製程快的塑膠繩取代,也無人願意再做。
正隆紙廠
正隆紙廠發跡於板橋,由一家資本額80萬的瓦楞紙器工廠起家。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創立,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增設新竹香山廠。五十餘年經營下,事業遍及台灣各地,甚至跨足美國、日本、中國、越南等地,成長為國際性紙業製造服務集團,年產量達212萬噸,紙器更達20億平方米。
根據陳添財里長所述,正隆紙廠在生產民生、工業用紙之外,每年更投入大量經費及技術,全力發展綠色生產,是台灣相當具備規模的回收廠家。他說,「它一天不回收的話,等於多三個籃球場那麼大的垃圾山。你沒辦法想像!」因為正隆近年傾力推展,大幅減少製程中的消耗能量,每每獲得國內外綠色生產的獎項肯定。由於廠房座落在中埔一帶,也提供居民較佳的收購價格以回饋地方。
註1:東方窯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以雙獅牌瓷磚商標行銷於市。民國六十三年六月榮獲中央標準局核準使用「正」標準,為窯業界第一家使「正」字標記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