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朝山社區】螃蟹之鄉、夕陽海景:朝山的山海記憶

舊時的興盛港灣

朝山的舊聚落分為車頭、頂寮、下寮。車頭在現今香山車站一帶,下寮和頂寮之間以頂寮溪相隔而稱之。談起朝山社區歷史,可是大有來頭!清代時期,香山沿海從北到南有頂寮、下寮、汫水、鹽水等港口,統稱為香山港。根據《新竹縣采訪冊》紀載,此處:「潮來時,巨浪滔天,長堤沒水,剛深二、三丈;潮退則一望沙灘,浩浩無際,汕橫灘上,船臥地中。」

香山港最興盛的時期是光緒年間,因為距離大陸近,作為北邊淤積的竹塹港之替代,來往的貿易船隻停留於此,讓香山的市街一度非常繁榮,頂、下寮的居民沿著官道兩側形成集村聚落。

朝山、鹽水一帶,做為古官道與港口的交會點,是早期聚落中心。古官道位在現今香山天后宮南邊,街道上,還可以見到古官道遺址。在頂寮,有香山福地旁、頂寮溪口兩處港口,而在下寮、天后宮正前方、天后宮右前方三處港口,因位在同一個海灣內,統稱為「香山澳」。

自幼在朝山長大的蔡志修提及,清代時從大陸過來的船隻,因為貨物比較少,都會在船底放「壓艙石」,這些石板在來到香山港換載較重、較多的貨物後,就會被取出棄置在岸邊,隨後被當地人拿去鋪道路、蓋房子。現在香山天后宮許多石板,就是當時所留下來的壓艙石。

地方因貿易發展而繁榮,也連帶興建許多廟宇,可以持續得到經費來重修、重建。如香山天后宮、靈興宮等,都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直到後來,頭前溪、客雅溪以及潮汐所攜帶的泥沙讓港灣逐漸淤積、壅塞,不再適於停泊船隻,加上日治時期為配合南進政策,極力發展南北向交通,過去與大陸通商的西岸港口逐漸沒落。

 

朝山社區船型陸橋

香山濕地挖赤嘴


寧靜村落,隱藏意想不到的驚豔

朝山社區曾經由當時任職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蔡志修規劃路線,從兩百多個投稿社區中脫穎而出,入選希望基金會的「日行萬步計畫」。計畫後來又從入選的五十個社區中,選出五條路線,稱為「驚豔五條路」,朝山就是其中之一,可見社區發展的潛力。然而,後續因為無人能協助專人導覽解說、地方難以配合發展出能吃、能玩的產業,讓社造經營陷入困境。從清代的興盛,到如今的沉寂,社區將來是否能再次活絡,成為了一道難題。

寧靜的社區,實則蘊藏豐富的歷史與建築,古色古香的香山車站、天后宮皆位在朝山里,只等人們為之驚嘆。面海的朝山,舊時產業以漁、蚵居多。生態豐富的香山濕地,只要走幾步路便可以抵達,人們與海之間關係十分親近。而日落時分的夕照,襯著一波一波的海浪,更是美得令人嘆息。而耆老們雙眼發亮所分享的故事,又將此處添加上了歷史的深度。若願意踏入朝山,多所駐足,或許便能遇上意想不到的驚豔。

 

參考文獻:
《新竹市香山港口寺廟群調查研究》
《朝山面海我的家:竹塹『朝山』庄頭文史紀事》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