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社區】田稼、牽罟、龍眼埕:香山大庄好所在

庄頭聚落紀事

「埔阿角」、「北寮角」、「吳厝角」、「下厝角」、「頂厝圍」、「宮口角」及「三姓橋」,是香山區內聚落所屬。1879年,淡水、新竹二縣正式分治。新竹縣掌管八個堡,分別是竹塹堡、香山堡、新埔堡、大崙堡、中港堡、苗栗堡、吞霄堡和大甲堡,「香山堡」即為此地統稱。

錦煌伯,幾代都生活於香山。從他有印象開始,居民就稱呼這裡為「香山大庄」。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才發展成香山、大庄兩個里。實則在多年之前,兩地是相連並存,由共同信仰中心「明烈宮」可見發展脈絡。即使是現在,老一輩被詢問住哪裡,仍然會說是「香山大庄」(註1)。

「香山村當初是爭取來的。」耆老回憶當時,與現在的朝山里,曾為哪個村用香山此名,兩村幾乎發生械鬥。不管香山、朝山,兩邊的立場都有道理。香山說,我們自古開始就叫「香山大庄」,所以香山庄該當屬於這邊;但是朝山也說,我們有個「香山車站」,日本時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有啦!那麼久,所以我們也是香山啊!從此兩邊爭執不斷。

居住在朝山里的志修伯也證實此事,據他所述,早年朝山一帶的門牌,皆是以香山1號、香山2號來命名。而在兩村對峙,誰也不退讓的情況下,才由鄉公所協調下,得以使用香山之名,成為一段有趣的地方軼事。


大庄路70年代街景

在地常民生活

耆老小時候的香山大庄,沒有現在的商業繁華、餐飲店林立。稀落的低矮土埆厝,眼前所見皆是青田。當時多數都是獨居房舍,很少相連一起。每戶家中都有豬舍、牛寮,每日割草、餵牛、犁田;豬養肥便牽到市場販售,豬糞則作為堆肥。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常景。

三合院型式家屋,門前都會有個「埕」。農民在稻作收割之後,這裡便是重要的曬穀場。「香山大庄」離海約一公里路程,常有漁業行為,一家家門前空地曬滿魚網,也是時有所見。「從前居民要去牽罟都會先來拜七夫人、四王爺,祈求今天能滿載而歸。那個魚有多少你知道嗎?給你挑不動啊!」明烈宮榮譽主委蔡錦煌先生聊到這段奇聞傳說,也從信仰故事中瞭解當時香山漁業的興盛。

在都市計畫推動,香山大庄經歷土地重劃,地貌產生不同變化。許多農田轉為建地,成為住宅區域;五0年代工業快速發展,大同磁器、美森塑膠先後於香山設廠,提供居民新的就業機會。

民國五十三年元培醫事技術專科學校(現為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創立,中華、玄奘大學也隨後建置。在地產業型態改變,傳統產業務農、捕魚、牽罟、養蚵等日漸式微。房舍由為六百增加至三千多戶,外來人口大幅增加。香山大庄成為一種新的面貌。


香山特色點龍眼埕

錦煌伯回憶香山過往,曾經有一地被稱為龍眼埕,埕即是廟埕的埕。據聞他的祖先從明代末年來到香山墾殖,就開始栽種龍眼樹,已有將近三百多年歷史。當時近四、五百坪土地,都種植著龍眼樹。許多上百年的龍眼樹,光是它的樹幹,三、四個成人張開雙臂都未必抱得起來。庄內大人、小孩於樹下摘採龍眼,成為他腦海中最美好靜謐的畫面。


香山特色點-香山大庄歇後語

採訪中,耆老錦煌伯隨口唸起兒時聽聞的一首歇後語,將地方人的樣貌全然包裹入裡。他是怎麼唸的:

香山出名銅線胚;(註二)

大庄出名龍眼埕。

第一保正蔡清科、(註三)

第一音樂金俊伯、(註四)

第一學問呂灶仙、

第一好嘴巧仔姐、

第一善良火塗伯、

第一勤儉石寶伯、

第一鳥精鳥精培、(註五)

第一哭鳥王仔牙、(註六)

第一爪耙水來伯、(註七)

第一會譙許練伯、(註八)

第一會瑞養仔你一個。(註九)


註1:大庄地名三義-(1)大庄里里名、(2)大庄溪溪名、(3)大庄聚落名。早期是客雅溪以南,香山地區最大聚落。
註2:銅線胚-裸電線,沒有塑膠絕緣外皮包裹。
註3:保正-等同現在村、里長。在日本時代,編列十戶一甲,十甲一保,為一保的民政事務管理人。
註4:此處音樂指稱是南管樂曲。
註5:鳥精-台灣俚語中指古靈精怪的性格。
註6:哭鳥-台灣俚語中指嘴巴愛亂講話或烏鴉嘴。
註7:爪耙-台灣俚語中指告密、打小報告之人。
註8:譙-台灣俚語中指罵髒話,男性用法。
註9:瑞-台灣俚語中指罵髒話,女性用法。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