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汀甫圳】百米生命之源


它沿途灌溉海岸平原水田,香山數百甲農地受惠

水圳緣起

汀甫圳,創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建成於昭和三年(1928),由時任圳長何汀甫所捐。為感念其恩,便將原定「昭和圳」之名,改稱為「汀甫圳」。居住頂福社區一帶的順隆伯說,日本時代設置汀甫圳,確實改善香山農民生活。

地方墾殖之初,築埤開圳多由民間合資共設,成為個人私產。雖然可以自由使用、交易,卻引發不少爭執。日本時代施行「埤圳公有化政策」,「公共埤圳」與「官設埤圳」才陸續出現。「汀甫圳」為其一。

頭前溪及冷水坑溪為其源流,總長15.43公里,匯流千甲(埔頂崁腳)、建功(黃金洞山腳)、軍功、豐功、綠水、建華(虎頭山腳)、振興(烏崩崁)、牛埔、三姓橋,至鹽港溪西折進海。沿途灌溉海岸平原水田,香山數百甲農地受惠。


老農回盼

民國三、四十年,汀甫圳水質澄淨,四處全是田野,小路旁合著圳溝,清澈可見底。老一輩說早年香山欠水,種稻通常靠雨水、山泉與埤塘。因此米糧之外,番薯、花生、甘蔗等旱作,反倒是農人維生主力。汀甫圳灌溉,渠道沿線流經地方,水稻田才不斷蓬勃起來。

當時水源乾淨無汙,不管任何時候下水,總可捕獲魚蝦,甚至是鰻苗。九月毛蟹產季,圳道、小溝遍佈,每逢夜晚,帶上一管小手電筒,以茅草、蚯蚓為餌釣勾,一晚可抓上許多。物質匱乏年代,水圳也成為庄里重要食物來源。



汙染遍及

對於早年農業發達的新竹來說,汀甫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近年來,由於工商業興盛,市區及許多地帶的農田也紛紛變為住宅,工廠、畜牧與居民的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水圳,汀甫圳成為一條排水溝。已不復見昔日的清澈流水,原本蘊含無數稻田生機的水源,也遭受人類污染而逐步毀滅。然而在水圳中、下游處,它卻仍舊負責數百甲田地的灌溉,如此引用汙水灌溉農田的情事其實一直在台灣各地農村上演著。是許多農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由於樹下社區位於「香山工業區」內,農地夾處於廠房之間。近年來環保署調查列管的受汙染農地,其多處在鄰近工廠,且多位於工業區中、下游的一定範圍內。然而更為嚴重的,是地方工廠排放廢水的渠道,直接流進灌溉田地的水渠中。因此,如果灌、排無法妥善分離,或者積極抑制偷排事件的發生,那麼不論再怎麼整治,也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惡性循環。汀甫圳清澄樣貌,小時捲起褲管,涉水抓魚蝦的畫面,已漸漸消失在你我眼前。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