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磚業】火熔紅土、窯燒方正

耆老遙想磚窯盛起年歲,四處可見廠房林立。如今只剩一間破敗廠房,默默佇立路旁…

五、六十年代,台灣輕工業迅速崛起,帶動製磚業全面發展。磚瓦窯最早起於日本時代,當燒瓦為主,磚屬於副產品。香山以農村起家,地大勢高,紅土品質佳,工業推展逐漸凌駕農產。

從燒瓦的「龜仔窯」改建成製磚的「竹筒窯」開始,轉變為「目仔窯」、「八卦窯」,到現在的全自動「隧道窯」。窯形不同,也牽涉到保溫程度不同。磚業的歷史隨著時代科技不斷演進,自「練土」、「成形」、「乾燥」、「入窯」、「窯燒」到「出窯」,每一道程序都是製磚的獨門功夫。

頂福社區王朝先生,一生從事磚窯工作。九歲製磚,從手工竹筒窯做起,用泥漿製作、鐵線割形,陰乾之後再一塊塊放入窯燒,封窯後一天一夜才能製成。一塊只有幾角工錢,一天要做五千塊磚,那年才能過冬。

提起窯爐演進及特性,他如數家珍一一介紹著。


龜仔窯

磚瓦窯南部經常稱法,相對於北部人所用之「包子窯」。其外觀為橢圓形,結構分成燃燒室、窯室、煙囪三部份。據傳起於明鄭時引進入台,為台灣產業帶起新方向。


竹筒窯

竹筒窯,顧名思義是長條形狀,內部空間約莫二公尺高、三十公尺長。後半部埋於土推中,好似一根竹筒半掩於土中。窯體構造分為「起火室」、「窯門」與「潑炭孔」。

窯爐運作通常自前端最低處主火口生火,持續到預期溫度後,才分段從頂部孔洞投入木柴。平均每隔一公尺距離設置一孔洞,並分置於兩側。磚塊燒成冷卻後,再由入磚口搬出成形。整爐窯燒完成才能拆封,較為不便。


目仔窯

目仔窯,多數建於山坡地,甚至將平地填土成斜坡,再將窯體立在斜坡之上。高度在二公尺左右;寬、深則以場所大小決定。以一目一目方式,逐目累加。不論燒窯、裝坯、出窯皆如同登階一般,一級一級而上。因此又稱「登窯」或「階梯窯」。其目數以需求量增減,少則十目、多則二十多目。

早年目仔窯依靠人工作業,窯室空間小、產量不大。民國四、五十年代,紅磚需求逐年增加,為求裝坯、出窯與運輸作業方便,窯門空間才不斷加大。後期窯門已經足以容納推車;兩側道路可行駛牛車、卡車。

由於單間窯室獨立區隔的半循環式燒製特性,比起竹筒窯全窯燒製作業,產量相對提高,品質最佳。因此目仔窯普遍使用,維持了好一段時日,才被高產能及省燃料的「八卦窯」取代。


卦窯

八卦窯,名字取自八角形窯頂樣態而來,源於歐洲引入之「霍夫曼窯」。改良目仔窯架構,採窯室區隔,將裝窯、焙燒、冷卻、出窯同時循環處理,以輪燒法生產紅磚,因此亦有「輪窯」一稱。

築體完整堅固,左右、前後,總共十八只窯口,口為半身高之圓拱門。可從不同門向,一邊窯燒、一邊間隔、一邊入土、一邊出貨,邊入邊出,無須熄火。磚產量大增,也降低燃料成本。

八卦窯啟動製磚流程機械化。早期人工挑土,漸漸轉為鏟土機方式;靠著四輪驅動車搬運,也大幅提升原本牛車的載送量,可達十四、五倍之多。直到近年來磚業式微,才逐漸被自動窯所取代。


隧道窯

自動化生產,窯形為方正長條狀,長度達五十公尺以上。窯內分為「預熱」、「燒成」、「冷卻」三個區塊。主窯外附設副窯,利用剩餘熱氣烘乾,並且減少成本。產量較傳統八卦窯提升上百倍,成為磚業晚期普遍型式。


磚業尾聲

地方耆老遙想磚窯盛起年歲,四處可見廠房林立,工人融入地方生活。稚童頑皮,經常以鐵絲串著番薯,和著爐火熱度窯烤。被大人發現,總討上一頓罵。

建築技術與時俱進,靠著紅磚疊起的牆面,慢慢的被鋼筋混凝土灌漿取代。窯爐一座座消失,蓬勃發展的產業也逐漸褪入老一輩的記憶中。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汪葦如
受訪人:王朝、吳烈如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