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分佈
浸水,為康熙末年由王世傑拓墾集團創建,是南庄二十四聚落之一。日本時代浸水析設大字。根據記載浸水一名緣由,主要是地理位置臨海,且地勢低窪易積水而來。
另外一說從耆老得來, 則是「楊家」清代自福建泉州晉水渡海來台,開墾形成村落,於戶政事務所登錄「晉水庄」時,因辦事員誤植,而導致成為「浸水」二字。「害大家都以為我們這很容易淹水!」火傑伯莞爾道來。
案頭祖先牌位上刻寫著晉水,可以瞭解其脈絡。地方耆老義男伯說:「楊家從大陸過來浸水庄開墾之後,四大房分出『虎仔山』、『楊寮』、『沙崙』、『小南勢』,各地的楊家人每年皆會參與兄弟會,從前村莊十個有九個都姓楊,剩下就是郭姓,或者機場那邊搬來的吳姓。」
當年來此拓墾的楊家,在地方開枝散葉後成為聚落。雖然漸漸四散東西,但每年仍然會回到浸水庄信仰中心「南靈宮」,以族譜順位依序主辦拜天公與中元普渡。
常民生活
在這片鄰近台灣海峽的浸水土地上,討海、牽罟、播田、曬鹽、種菜,簡單平實的農活,曾經是庄頭鄉親身體力行的風景。由於環境受限,青果蔬菜的種植主要是以越瓜(醃瓜)為主。家家戶戶栽種越瓜,土質適合耕作之外;另一個原因便是「越瓜能夠製作醃瓜」,因應保存與食用而生的,便是每個人家裡的醃缸。
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 民國三十五年-浸水大字析設。先祖泉州晉水渡台,是故命名晉水(浸水)。
• 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香山鄉,浸水里改為浸水村。
• 民國七十一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浸水村再改名浸水里。
浸水楊宅
位於南靈宮附近的浸水楊宅,興建者為楊家來台第二代,楊家先祖自福建至台灣開墾,創建年代約略落在七十年至九十年前之間。最初的起家厝於浸水南街,其後生有四個小孩,四大房的後代,逐漸開枝散葉,形成今天的浸水聚落。從最初開台祖、到之後的二代落腳浸水楊宅至今,已發展為約八代上下的宗譜。
浸水南街14號楊宅其建築正身則為「出起」屋身作法,神明廳設置三關六扇門,屋內有許多細部裝飾,包括護龍山牆山尖懸魚剪貼裝飾、書卷匾及屋架木雕裝飾等。
屋前緊鄰其他宗族房屋,屋後圍有刺竹。浸水南街16、18號建築本身為「出起」屋身作法,護龍山牆上裝飾山尖懸魚,屋脊上亦有剪黏裝飾。其屋前有一水井,井設立期間早於此屋宅,後因垃圾場設在源頭附近,現已不使用。浸水南街22、34號其建築立面山牆有烏踏線腳和山尖懸魚裝飾,屋前原有土埆造大門圍牆,後因倒塌而改為磚造。其屋宅左後方加蓋磚造倉庫,屋宅高度較高,因此隔有天花板以作為儲藏用。
農村不再
近年來,農忙回憶隨著工業化與科學園區的進駐,讓浸水庄只能被動地迎接產業型態的轉變,並且一步一步限縮著社區發展的可能性。浸水庄的鄉親不僅沒有在工業化的過程,享受到經濟奇蹟成長的豐碩果實,青年也因為產業型態的演進加上科學園區的磁吸效應,對於浸水庄早已沒有「農村想像」的可能性,老人家也因為年青人進入科學園區得到生活改善,放棄了農作生活。耆老們感嘆著鄉下莊稼人家的樸實,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害浪潮中接受現狀,卻又無力改變。
「我們受影響、吃虧的不是只有鎘米污染、掩埋場設置。你們知道嗎?連空軍基地的噪音回饋,原本還只打算補貼到機場圍牆邊而已!」
當我們聽著耆老訴說著地方困境的同時,南靈宮外,幻象兩千震耳欲聾的起飛降落聲轟隆隆響起。
五十年空蕩不變的浸水庄,在周邊的都市發展中,還在等待。
文:劉家維
圖:侯凱程、陸孝文
受訪人:楊火傑、楊成通、楊松棋、楊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