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人聲鼎沸大庄頭】萬厝 • 宮口 • 吳厝

聚落分佈

日本時代香山大字析設之里。以香山大庄聚落為核心,因而化簡得名大庄。香山大庄,是溪名、里名及聚落名,早年是客雅溪以南最大聚落。範圍北以三姓公溪、浸水里為界;南鄰草納、美山里。西向為面海海濱;東緣切過大庄溪,順流大坪頂、信長坑、萬厝、宮口後出海,是一灌溉渠道。

提及大庄聚落,分別有位於西北端漁寮的「北寮角」;明烈宮廟口前發展而成的「宮口」。相傳地方早年種植甘蔗製糖,則有「廍仔」之名。此外由萬姓族人聚合而成「萬厝」,以及緊鄰宮口由吳姓族人組成的「吳厝」。依其產業、文化呈現老聚落不同樣貌。

 

常民生活

傳統產業以務農、牽罟為主。如今由於大樓、公路開發而不易見。香山大庄是靠海區域,與浸水、美山、朝山、海山、鹽水、南港七里(客雅溪以南),同為新竹沿海地帶,「天光出海」也是當年常景。庄里耆老回憶早年四合院房舍,家家戶戶一定有豬舍、稻埕,象徵著農村生活的和諧步調。

門埕曬稻曝網景象,隨著工業發展而逐漸轉變。民國五十八年「大同磁器」進駐、民國六十一年「牛埔工業區」興起。在工業凌駕傳統產業發展氛圍下,多數農民轉至工廠上班,尋求穩定薪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玄奘大學分別於民國五十三年、八十六年成立。因應學生大量進入,其居住、消費需求增加,大庄街道許多租屋處及餐飲店出現。地方面貌、產業形成截然不同變化。

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香山大字析設。居民伴大庄溪而居,是故命名大庄。

      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香山鄉,大庄里改為大庄村。

      民國七十一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大庄村再改名大庄里。

 

大庄國小

大庄國民小學,於民國四十年成立,當時名為「新竹縣香山鄉香山國民學校大庄分校」,並非專屬學校。至民國四十四年才獨立設校,命名「新竹縣香山鄉大庄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改名「新竹縣香山鄉大庄國民小學」;七十一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定名為「新竹市大庄國民小學」。

首屆校友回憶,大庄分校成立當時,僅有兩間小教室,第一、二屆學生分別各佔一間。資源不足未有獨立教職員辦公室,老師就坐在教室後面辦公;外圍則是菜圃、池塘,由教師領著學生養魚、種菜,充分利用空間。直至大庄國小個別設校,才增建辦公室、教室,爾後逐年成長。

民國四十六年七月,大庄國小第一屆學生畢業,應屆共計四十九人。

 

明烈宮

談及明烈宮歷史,最早可追溯於清代光緒十三年(1887),可考信史已近一百三十年。位於新竹市宮口街十號,是大庄社區信仰中心所在。祀奉江、胡、徐、金、李、廖、顏-七夫人媽,以及邢、王、朱、沈-四府王爺。

代天巡狩(王爺船),相傳至香山港停泊,是一艘大帆船。港口居民爭相目睹,發現船上設備周到、各種別緻。七夫人媽神尊、四府王爺神尊;船艙內糧食、醬料齊備。舢舨上寢具、櫥櫃、桌椅家私擺放整齊。甚至有鋤頭、畚箕;鍋、鼎、灶、碗以及家畜禽類,但是內外遍尋卻沓無人跡。地方人士無不嘖嘖稱奇!自此靈感、香火鼎盛,參拜者絡繹不絕。

「香煙繚繞滿乾坤,山水清靈育王孫。」

「明月光華映節義,烈名昭著仰芳魂。」

「宮燈璀璨來丁亥,七彩潼關出祥雲。」

「夫子德風兼仁智,人和地利慶長春。」

「媽容懿煥垂千古,讚頌人天祐群倫。」

明烈宮七夫人媽的靈昭詩篇,至今仍刻劃在廟殿案前。成為鄉里信仰傳承、守護平安的精神存在。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