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頂福地方新貌】灣潭 • 竹圍仔 • 埔姜圍

 

聚落分佈

頂福,原是頂埔範圍,日本時代屬牛埔大字所析設之里。位於南側牛埔山遼闊之地,舊稱「頂牛埔」。境內聚落為「松樹腳」、「埔姜圍」、「灣潭」、「竹圍仔」。

埔姜是傳統茶飲、藥用植物,聚落周邊茂生而名「埔姜圍」。「灣潭」是客雅溪所形成曲流泥灘,橫跨客雅、南勢、頂埔、頂福里境;而早年抵禦、防風,經常在家園四周種滿竹林,「竹圍仔」之名因此得來。

頂福社區,位於新竹市香山北端,為埔前聯里之一。原屬頂埔里範疇,由於工業區發展,地方人口持續增加,因而在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九日,進行「里行政區域」調整,將原來之頂埔,劃分為今日的頂福、頂埔兩社區。

提及「頂福」二字,由來自地方信仰中心,是以頂埔之「頂福宮」命名新里。論其區域範圍,北和中埔、頂埔相鄰;西連牛埔、東接東區曲溪,南則與東香遙對。中華路、中山路橫亙交叉而過,道路發達便捷。

 

常民生活

日本時代汀甫圳開發,造就出昔日在地農村面貌,稻作產業發達。庄內耆老說,早年地方荒蕪沒落,由於水圳發展與中山路修築,頂福才得以改變樣貌。農業盛行之年,圳溝質清澄澈,堤岸水草如茵。孩童嬉戲其間,打水仗、捉魚蝦。每當九月毛蟹繁殖季節,更是村人營養補給來源,是照護頂福人的生命之河。

農務之外,由於鄰近水圳及客雅溪側,靠海、加上九降風吹拂,米粉同為頂福地方產業大宗。鐵路旁、磚寮邊,一次一、兩百塊米粉曬滿空地、街道,是當時常景。長輩提及那段搶日頭曬米粉的歲月,仍是津津樂道。

 

磚瓦業

民國四、五十年代,開始從農業轉趨工商發展。田地紅土質高量多,形成製磚業迅速成長,磚窯廠的出現,也重新改變頂福產業結構。

「竹筒窯」、「目仔窯」、「八卦窯」、「自動窯」,隨著窯爐演進,也更新著地方發展變化。日日夜夜生著窯,工人來來去去製磚,讓原先的純樸農村,頓時披上一層工業面貌,也帶動著周遭商家興起。

其中,「海山磚窯廠」所留下的「八卦窯」遺址,如今仍存在中華路181巷內,成為見證歷史的一抹痕跡。

 

汀甫圳

流經頂福之汀甫圳,是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所設。隨著「碑圳公有化政策」推展,由末代圳長何汀甫捐出,政府才擴大整治。為感念其功,並考慮居民慣稱,將原先制定的昭和圳改為汀甫圳,並於昭和三年(1928年)完成修建。汀甫圳的開發,是以灌溉香山海岸平原的水田為目的而生。

對於新竹早年農業發展來說,汀甫圳伴隨著農民走過每一段田耕時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近年來由於工商發達,市區及許多綠野農田也紛紛轉成住宅,工廠、畜牧與居民的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水圳,汀甫圳變成一條排水溝,已不復見昔日的清澈流水,原本蘊含無數稻田生機的水源,也遭受人類污染而逐步瓦解,成為在地人心中難以抹煞的苦痛。

 


文:沈華葦
圖:宋素惠沈華葦
受訪人:王朝、林建新、吳烈如、吳順隆、張國棟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