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顯赫將鬼魅化為牝鴨,流竄於田禾之間,雙方追戰數回終被擒獲
清代年間,時不可考。相傳福建閩南一婢女得員外喜愛贖身回台,卻遭元配妒忌殺害埋於床下,並向員外謊稱與他人私奔,冤死之魂遊蕩大院之中。自此,莊院每夜嚎哭聲啼、鬼影幢幢,家族中人相繼不明而亡、搬遷亦無寧日,往昔華奢宅邸漸成廢墟。
孤魂信仰
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對於無人埋葬祀奉之死者;古時承受宗禮制度未嫁而亡女性,以及意外被害過世者,因無法安息化為厲鬼作祟、報復。人們感於畏懼供養香火,是孤魂信仰來由。
一般來說,常民口中所提之「有應公」、「萬善公」、「大眾爺」、「某姑娘」、「某先生」、「聖娘」及「百姓公」皆是,稱謂則因地域、性別與收葬方式不同。
王爺緝鬼
香山樹下的古剎靈安宮,於廟間夾格尋獲一份王爺緝鬼手記。其中描述著百多年前一段傳說軼聞。
當年含冤婢女鬼魂作亂村里,害村人曾氏亡故。曾兄哭求王爺公做主,其附乩顯靈。領村人備斧、油鼎,由邱、吳、溫、周諸王助陣,手持斧鉞、口銜髮辮,敲響鑼鼓助威。而鬼魅則化為牝鴨,流竄於田禾之間,雙方追戰數回,終被擒獲!
三王爺右持斧刃、左揪鬼辮,怒曰:「大膽鬼魅,村內擾民,惡害人命罪無可赦,應受斧鉞、油鼎之刑。念汝生為人婢,命苦含冤未雪,情有可宥,給妳兩條路可擇其一:是要下油鍋?還是要接受萬年香火?」
冤女謂願承受祭祀。由此神鬼盡釋前隙,同保村民安康,同受村人祀之。「聖娘廟」起源由此而來。時移今日,常聽聞早年肚疼傷寒,掘煮廟旁草藥服用,多可痊癒!逢年普渡也多在此進行,陰廟與地方關係連結一氣,成為保佑庄民的神祇存在。鄰近住戶夜裡時往「聖娘廟」一望,偶然可見一身著古服女性身影,翩翩於廟前...
萬善祠堂
「少年若無一次憨,路邊哪得有應公。」這句台灣俗諺,說的是早年一些唐山少年,莽撞離開家鄉,移墾台灣卻舉目無親,而客死異鄉成為孤魂。
朝山頂寮,曾是香山港船舶停靠口岸之一。老一輩講到,明清漢人移民便是從香山港登陸。當時地方屬於道卡斯族範圍,時而產生衝突,雙方死傷無數。移墾漢民多是隻身一人的羅漢腳,過世後沒親屬安葬成為無名骨。
談到朝山百姓公,現任管理人志修伯說,其廟宇何時建成已不可考。童稚時,逢年過節母親總會要求他將家中菜餚挑擔至百姓公廟祭祀。早年時候全然無廟,是一個大塚,周邊栽植刺竹與木麻黃。前頭有塊大墓碑,旁側是零散露出的陶甕,其上以簡易竹編稻草覆蓋以遮風避雨。
朝山百姓公
朝山百姓公廟改建於民國七十二年。遽聞當初籌款修建原因,是某日庄里村民同時受託,群人說著周圍氣溫冷冽、酷寒難當,冀望可助祂們重見天日。翌晨清醒,察覺原是夢境而驚訝不已,因而開始四處召募。破土日,掘出一罈罈骨灰罈,打開一看,發現其中真是積滿雨水。
慶典於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聽聞落成典禮時,從戲台到廟前廣場,甚至下方馬路都排滿祭祀的豬公、牛羊;光是大戲就演一個星期,場面熱鬧非凡。改建過程庄里出錢出資、以工代酬,戮力完善工程,百姓公成為地方特殊的信仰存在。
志修伯父親自民國七十三年擔任管理委員,自八十四年由他接手至今。廟旁老樹花園、庭院造景,多出於其父之手;每年慶典燒更衣、開臨門,準備三牲四果,也全由父子一手包辦。更動廟中一草一木都得擲筊,是其虔誠信條。不過,志修伯仍感慨,年輕人祭祀鬼神觀念日減,信徒較往昔減少許多。廟宇管理無人接任,斷層疲態漸顯。
古語說:「六死、三留、一回頭。」昔日來香山屯墾先民已成過往,隨時間伴著泥沙,一層一層堆疊土地上。幸得百姓公廟,得以讓孤魂們有所依歸。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陸孝文、侯凱程
受訪人:曾傳居、蔡志修、王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