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安宮的現在
在新竹香山的樹下社區,精神象徵之一便是座落樹下街的靈安宮。靈安宮本身主祀四府王爺:邱、吳、溫、周。相傳王爺神像年輕且無鬚,眼睛炯炯有神,坐姿威武,靈氣逼人,是出自唐山師傅手藝。現行靈安宮廟宇恢弘,拜訪時附近幼兒園傳來孩童的嘻笑聲,與靈安宮的莊嚴印象相映成趣。有時一陣風吹拂過,廟旁的榕樹便沙沙作響,有種美好安詳的感受。很難想像過去也是經歷一番過程才有現樣貌。
辛苦建廟過往
過去人們建廟其實並不容易,早期是由朱姓人家捐地蓋土埆厝開始祭祀,冬天風大屋頂便被吹毀,春天遇到下雨則泥濘不已,十分辛苦。
後來村人們決定擴建,但因修葺所需費用不貲,朱姓人家建議不如重建。原本廟後方吳姓人家已搬遷,原舊宅閒置,場地應該沒有問題。但在當時,居民吳金錫經營的木雕場也正想要擴建。靈安宮乩童剛好生病無法傳達神意,王爺只好附身在樹仔下神壇,說明要使用吳家舊宅切勿鷸蚌相爭,鄰居嚇了一跳,不敢動作。之後透過各方捐款,在民國七十九年完成重建工作。
失而復得王爺像
靈安宮的傳奇故事頗多,其中一件便是當初周王爺神像遭竊而復得。約在民國四十二年時,周王爺的神像失竊,原本大家請雕刻師傅協助重刻一尊,但每每要取木材時鋸子便斷裂,雕刻師傅覺得事有蹊蹺。果然,不久後的一天,一名陳姓村人到賣豬人家要買小豬,在門外點煙時卻連連熄滅,村人進入賣豬人家的房中,中看到神桌上祭祀的神像像極失竊的周王爺,趕緊問賣豬人該神像的來歷。賣豬人說是從收舊貨的小販手中買的,村人說那尊神像是我們村子失竊的周王爺,沒想到竟然到了你的家中。賣豬人怕受到牽連,趕緊將神像歸還。村人們才將神像迎回廟中,並加神龕保固。
緝鬼救孤魂,成就聖娘廟
另外一段故事則同時也是聖娘廟的由來,傳說過去聖娘原是婢女,因故冤死,死後冤氣不散,仍在當地出沒。村民受到驚嚇,請求王爺作主,王爺便附乩緝鬼。抓住該名冤魂時,王爺給她兩條路走:一則下油鍋,一則受萬世香火。婢女選擇後者,遂成為聖娘,受村民祭拜供奉。說來有趣,王爺們給予冤魂的選擇其實只有一種,或許是神靈的慈悲心腸,冤魂雖擾民但實有冤難伸,受到香火祭拜,能夠化戾成神,亦能協助王爺庇佑,不論對聖娘,對村民來說皆是益事。
抓乩童代言
廟宇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者,靈安宮長久存留著「抓乩童」儀式,經神明指示進行。「抓乩童」白話來說,就是神明尋找代言人。聽來容易但做來不簡單。在夜裡,信眾必須扛著神轎不停繞行感應,周圍觀看的人多是村民帶著孩子,有時像是有什麼力量牽引,拉著扛轎的人便往某處奔去,過沒多久又奔回來繼續兜著圈子。沒有人知道神明看到什麼,但都默默相信著或許祂正一個個找尋有神緣、有靈性的人,來協助廟宇運作。
在抓完乩童後還需稟告受選人先祖,要祖先同意許可方能成為乩童。成為乩童後還需接受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獨當一面。
即便現在民間充斥著神棍之說,但某些事情也的確無法以怪力亂神一概否認。這些程序在老一輩的人口耳相傳之下被保留著,成為習俗、傳統,然後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珍貴的信仰文化。沒有任何人可以知道在未來五十年後,這些儀式是否依舊存在,只祈禱著希望一代、一代能夠有人將故事繼續說下去……
資料來源:《樹下的故事:人文、歷史、風情》
文:宋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