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南港數十流轉】海口 • 蚵寮 • 樹仔腳

聚落分佈

日本時代鹽水港大字析設之里。地理位居鹽水港溪以南,故得南港之名,是新竹市最西南區域。北接鹽水港溪與內湖里為鄰、西面台灣海峽;東、南兩側分別和竹南鎮公義里、崎頂里接合。境內聚落分別為「海口」、「樹仔腳」及「蚵寮」。

「海口」聚落位在鹽水港溪西岸,於溪流出海口得名。居民多為林姓族人,以務農、捕魚與養蚵賺取生計。隨著工商業發展,傳統產業逐漸蕭條,才開始轉為加工製造-如紙箱、電器品等小型代工廠。

「蚵寮」為地方耆老口中的南港舊名,於海口聚落西南方。日本時代海口居民在西側海濱插竹養蚵,成熟回收後便在當地就近搭寮剝殼,久而逐漸發展成聚落。與海口相鄰,居民也多以林姓為主。

「樹仔腳」,為海口、蚵寮兩聚落間空地,由一棵百年榕樹得名。目前南港里民集會所建於其上,是居民主要活動處所。大榕下雜貨店老闆林印伯,已年屆八十的他說,小時候,這棵樹便是差不多大小,可見其年代久遠。

 

常民生活

地方產業多屬農務、海作。由於是臨海土質,主要栽稻之外,就以種植番薯、土豆與西瓜為副。早年南港農地不足,自小下田的國澄伯說,家裡地做不夠吃,便跟著父親挑土圍海,硬是增加面積收成,一家子人才能渡三餐溫飽。

討海則是早年主要收入來源,捕魚、牽罟、討小海,更甚者為養蚵,那沿岸一片竹桿吊蚵的景象,直至蚵業漸退盡失的今日,依舊深刻烙在每一位南港人心中。而伴著港岸泥沙淤積與海水汙染,「家庭即工廠」政策動作下,漁、蚵、農三者-那初級產業的日常痕跡,也逐步沒落於南港一帶。

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鹽水港大字析設。鹽水港溪以南,是故命名南港。

      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香山鄉,南港里改為南港村。

      民國七十一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南港村再改名南港里。

 

以海為生

由「海口」、「蚵寮」聚落名稱顯見,那南港一帶與海之間的環境及產業交集。庄內八成人口從事著討海、養蚵工作。每日於溼地沿岸插蚵、住家門埕剖蚵;甚至是回收蚵殼燒灰。海,便是南港人生命之源。

庄內長輩從小與海為伍。當年生活資源匱乏,缺少食物可用,便到海邊捕抓。魚蝦、螃蟹,甚至泥灘內的文蛤、螺貝,整個大海彷彿取之不盡的保鮮盒,供應著南港人成長的每一度養份。

 

南十八尖山

南十八尖山,入口在南港街。依據文獻記載,原名為「赤山」,屬丘陵地形。早年山頭林木眾多,老一輩說,小時候根本不知曉山名,但是每天傍晚,就得到山邊撿拾柴火,是填補生活不足的重要去所。

而今日的山,因位處十八尖山南邊得名。林木依在,不過居民從事活動已轉變成散步、健行與野營。林間步道更是遊客喜愛的休憩所在。山仍是山,時代卻已造就生活樣態的全然改變了。

 


文:沈華葦
圖:侯凱程、沈華葦
受訪人:林木吉、林印、林英男、魏國澄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