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分佈
大湖,根據老一輩所述地名來由,起於地方上一口大埤塘,古早農村時代、水利不興之際,是大湖重要灌溉源頭。日本統治時期糖業產值豐碩,香山各區林間亦種滿甘蔗。開墾時,坡面沙土不斷塌落,埤口漸漸填充愈來愈小,而消失在村人的印象中。
是日本時代茄苳湖大字所析設之里,同為在地最大聚落。其位於香山東南區段,為南香山丘陵末端,多為低矮山形及平原。地勢南北高、東西低,鹽水港溪流切入。範圍北接茄苳里、南界內湖里;西連海山里、東與南隘里相交。信仰中心為祀奉倪府大人之延壽宮。
眾多坑谷地形,依據老聚落形態喚名。「菜瓜坑」、「公館坑」、「三人共坑」、「阿三媽坑」、「吳明西坑」;以及「埤埔仔」「虎尾寮」、「矺仔」,皆是大湖地方分屬。信仰中心延壽宮,收取丁口錢的告示板上,也清楚標示著。
東明伯說著大湖來由。「虎尾寮」是清代先祖開墾時,所搭寮社其形如老虎尾巴而得名。「埤埔仔」是指一灌溉用水取自公館坑埤塘的小聚落;「矺仔」則是客家山名,其上所屬一聚落名,也稱為「觸仔」。聚落多屬山間小盆地,或者埤塘群聚之所。地方主要以鄭姓、曾姓人家為大宗。
常民生活
大湖以農起家,主要種植水稻、一年兩次收成。歷史可追溯自乾隆末年拓墾集團。雖然無水利之便,不過由於坑谷、山間盆地眾多,居民挖築埤塘為灌溉之用,逐漸撐起一地產業。至今於大湖馬路道旁,金黃稻穗滿目仍是日常之景。
荔枝盛行之年,大湖地方多有栽植。里長說,五、六十年,南香山一路山坡幾乎種滿荔枝,延著中華路走,路旁也隨處可見荔枝販售。時代的趨勢下,觀光果園成為新興產業型態。榮景時,光是大湖就有二十餘座。不過隨著人工昂貴,成本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荔枝果園也逐漸荒廢。
民國九十年左右,由一群專業農民共同組成「新竹市茶花產銷班」。六公頃多種植面積,是全台唯一茶花專區。區域擁有一千五百多品種,將大湖產業又重新帶往另一面貌。
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 民國三十五年-茄苳湖大字析設。早年地方為一灌溉大埤,是故命名大湖。
• 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香山鄉,大湖里改為大湖村。
• 民國七十一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大湖村再改名大湖里。
金教岩
清光緒四年(1878)由村民籌資建廟,主祀張公聖君、洪公聖君,以及玄天上帝、三太子、五谷先帝及土地公。根據居民所述,應當是大湖最早的寺廟。其中供奉五谷(穀)先帝,反映農業在大湖居民心中的重要性。
起源於嘉慶十八年(1813),為福建人鄭笑遷居大湖德勝坑(菜瓜坑),其子鄭吉祥自宅起乩救世,以草藥替人治病。而後信徒者眾,宅邸不敷使用,遂於現址搭建茅草屋,喚名「吉德堂」。神靈顯赫、救人無數。
光緒二十五年(1899)改建為土牆瓦頂廟宇,並更名「金教岩」。民國六十一年由委員會籌組,將其修整為現代化建築;六十八年方落成至今。廟中存留光緒年間相片一幅;以及百年神轎、手轎與香爐,顯見其歷史年歲。
大湖國小
位於「菜瓜坑」聚落中央,於民國四十八年落成。是一所80人的迷你小學。未成立之初,日本時代出生的東明伯說,他要唸書就必須步行至鹽水國民學校(內湖國民小學),路途十分遙遠不便。
據里民曾文雄回憶,他就讀當時仍是瓦房,學生數尚有200人左右,六年級時校舍剛好修建。如今許多校舍雖然翻新,但是人數卻不若以往,鄉村在人口外移、缺乏工作機會與少子化的情勢下,面臨著世代變化的考驗。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受訪人:沈東明、張瑞麟、曾文雄、鄭國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