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分佈
日本時代舊大字南隘所析設之里。地理範圍上,東鄰香山區南隘里、西接苗栗縣竹南鎮;南方是苗栗縣頭份鎮,北及香山區內湖里交界。中華路由北而南貫穿本里,為主要交通動脈,鹽水港溪自東而西橫越本里,但無水利之便。
中隘,以位於南隘與鹽水港隘之間因此得名。聚落發展於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淡水同知於地方建立隘寮,召集佃戶共同開墾、就地取糧發展而起。而另有一說,來自於庄內耆老金昌伯,老一輩曾告訴他,早先這一帶是「番仔庄」(原住民部落),「隘口」是彼此交換物品的集市之意;也曾有長者說「隘」是田的意思,因而分為南隘段、中隘段。
區域包含「中隘」、「柳仔湳」、「火燒坑」、「蔡厝」、「山頂」等庄頭。「火燒坑」是指發源栗仔坑溪南側的鹽水港溪支流。由於溪流窄小,導致夏季無風沉鬱,河道宛若火燒而得名;「蔡厝」位於鹽水港溪北方河階之上,聚落為蔡姓人家群居的小型集村。「山頂」則是山間小窪地,在地人家多從事果園種植為生。因其生活多在山頭之處,地方名就此而來。
常民生活
中隘從農為在地主業,屬大型山坡田地,是農村型社區,以稻作為主。沿著庄內道路走過,兩側稻穗隨風搖曳,極其美麗。於日本時代,糖業為大宗需求,山坡地帶滿園甘蔗。收成時,一節節五分車廂載滿蔗收,是老一輩共同回憶畫面。
民國六十年代,經濟作物則以荔枝為主,農會鼓勵民間種植,甚至一度形成滿山遍野荔枝樹之景。為鼓勵居民投入栽植,那時還配給麵粉,為了給種植荔枝的農友們微薄補貼、多方扶植成長。時移境遷,香山已不容易看見荔枝樹,比較當年榮景相差甚遠。耆老說,「現在中華路見到賣荔枝的,許多不是在地的。」今非昔比感受,令人惆悵。
「小時候的荔枝林多少保留下來。」已走過一甲子年紀,陳進福理事長說:「從我父親那一代,那些荔枝樹便存在。」在當時枝幹樹冠已然龐大,而如今雖不結果,但形態依舊,可見其年歲。
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 民國三十五年-南隘大字析設。位處隘口中段,是故命名中隘。
• 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香山鄉,中隘里改為中隘村。
• 民國七十一年-香山鄉併入新竹市,中隘村再改名中隘里。
扛轎班
自日本甚至追溯清代,聽聞中隘福德爺已受鄉里膜拜,村人都說是五十三庄中最靈感的!長輩們說,庄內物品遺失到廟前祈求,會被土地公找回來;過往醫療不發達年代,生病風寒時不會立即求醫,總先到福德宮中拜拜求藥籤,是民間主要療法。
耆老陽生伯,十來歲時便參與福德宮事務,也是慶典時扛神轎的一員。他說,其中步伐有其規則,並非隨意動作。當年五十三庄迎轎,親自走訪一個個聚落,是他如今仍津津樂道的往事,背上長腫包,也是長年扛轎的光榮印記。神轎上大正二年的模糊字跡,則見證此文化源遠流長,以及中隘人信仰之深。
許魁仙廟
許魁,據傳為中國唐山來人,世居於中隘,是一位私塾老師,相當得村里敬重。古詩漢學之外,對於風水之說頗有鑽研,年邁時告知學生,自己已將過世後的墓地選好。學生後人感念他為地方付出,便按其願埋葬於此。
根據風水師所言,中隘土地輪廓如一犬形,而許魁仙長眠位置,恰好是犬目寶穴所在,所以特別靈感。家畜生病、學生考試都會前往祭祀祈求,成為中隘一帶特殊民間信仰。
文:沈華葦
圖:宋素惠、邱敬元、侯凱程
受訪人:邱陽生、邱煥彬、陳金昌、曾英、陳進福、劉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