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農地重金屬樂章


「土掘久了就會變成金!」面臨產業轉型、農地污染,即使堃泉伯本身也在玻璃廠做工,卻怎麼也不曾放下過手邊的土地


靜謐的農村風情,時常像一曲安逸的輕柔樂章。但是在新竹市香山,一個偏鄉社區-樹下。在五、六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同時,老祖宗留下的土地卻因工業汙染毀滅殆盡!農村,瞬間成為一首爆裂激進的「重金屬」搖滾樂,代表著居民不平與傳統破碎的音調。這首重金屬搖滾持續十餘年,困擾著樹下社區在地居民的平靜生活。


四十年代,農村面貌

「土掘久了就會變成金!」樹下耆老堃泉伯說著這一句老輩傳給他的話語。

追溯樹下緣起,早在三千五百年前「上沙崙遺址」即可望見脈絡。明末清初時由泉州地方仕紳吳老爺,隨鄭成功渡海來台移居墾植,就此開啟農村歷史新章。

樹下一地由「樹仔腳」、「三塊厝」、「沙崙」與「振湖」組成。「三塊厝」由吳、朱、黃三家共同耕種,為聚落帶來繁盛。

而「沙崙」雖為沙質土地,早期仍進行旱耕;原為一片湖泊的「振湖」,也在民國三十年前後,由汀甫圳、客雅溪等灌溉水力注入,成為遍地良田景貌。聚落發展興興向榮,農業成為地方主要經濟來源。


六十年代,工業崛起

民國六十年前後,台灣產業因應國家政策與經濟發展,逐步轉型為工業社會-「香山工業區」(原稱牛埔工業區)應運而生,成為帶動地方繁榮核心關鍵。

該地原為一大片水田,民國六十一年才轉變為工業用地;民國六十四年,新竹縣政府正式公佈「香山都市計畫」。區域地貌由無盡農田,漸次被一棟棟廠家取代。

生產多以民生必需品為主-玻璃容器、磁器。由於待遇佳、薪資穩,許多農民紛紛走入工廠,做小工、上全班,田務,成為返家、假日時的兼業。香山傳統農、漁發展逐步式微。


九十年代,全面廢耕 

「樹下、浸水兩地檢測出達32.7公頃土地,受到重金屬汙染超標,而由市政府發出公文廢止耕種。不按規定而擅自耕作者,最高罰款一百二十萬元。」告示牌無情佇立田土,警告著農民也象徵著樹下農村的消逝。

「香山工業區」發展四十多年,帶動經濟繁盛發展,卻也為地方留下難以抹滅的汙染公害,成為香山廢耕頭號殺手!空氣中混雜著金屬臭味、溪流水渠漂著浮油,依舊慢性的毒害地方環境。稻田被工廠包圍畫面,也成為樹下社區慣見常景。

九十一年檢驗出農地含大量重金屬,並於當年宣布廢耕,香山區農村陷入混沌不明。期間政府嘗試運用翻耕、酸洗等法,減緩土地汙染侵蝕。花費兩千多萬,仍無法徹底改善狀況。地方人持續努力,於一百年才終於見到復育的一絲曙光。

但是回頭盼望,香山老農卻多已無力再做,對於下一代也不願讓他們再跨向如此辛勞的工作。汙染之後,休耕、徵收政策,讓更多農民選擇退出一生所從的務農舞台。


一百年,農村大未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啟動推展「汙染土地復耕計劃」,選定全台重金屬超標區域進行作業。樹下,即是其一。而由於休耕久已,多數農民年事高,缺乏意願繼續耕作,復耕計劃一度陷入困境。而同為農家子弟的時任里長傳居伯,卻怎麼也不願放棄得來不易的機會。他四處遊說農民,終於取得10公頃的土地同意,加上提供出自家田地,開始兩期稻作的復育。

而後成立開心農場,帶領居民持續共耕,更進一步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種起經濟作物無患子樹;建立公共空間打造「故事館」,將樹下農村的歷史,留予未來子孫。從生態、文化與教育面向著力,嘗試找出土地的任何可能。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陸孝文
受訪人:吳堃泉、曾傳居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