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紙,台灣民間信仰的物質基礎,更是請領神靈降駕的象徵
但從2010年開始,環保署將減少燒紙錢納入地方政府執行空氣品質改善績效的考評項目,環保單位以「創意替代」為主軸,強化「改良風俗」觀念,除推動金紙減量、集中焚燒,更開始有以米代金、以功代金等說法,民間信仰與環境保護,看似成了不可調和的關係。
但問題始終在於,「燒金紙」行為到底多大程度造成空氣污染,需要讓環保署大幅度地介入宗教文化行為?同時又該如何尋求相關對話機制,進而使相關課題與時俱進?
1990年代,社會共識是燒金紙減量,但時至今日,「燒金紙」行為到底多大程度造成空氣污染,其實仍需要有更精確的科學數據來作為對話基礎,而基於憲法中的宗教自由,其實台灣社會須進行一場更深刻的辯證,也就是「減量」與「禁止」背後所帶來的衝擊差異。
而假若我們台灣社會目前仍存有的共識是「燒金紙減量」,其實我們能透過現行新竹市各廟宇的金紙減量或集中焚燒方式,來瞭解這30年來的推動現況,同時,我們也能透過對於金紙產業的現況,思索如何促成政府與各宮廟管理委員會的進一步對話,進而達成「燒金紙減量」背後的實質效果。
燒金紙減量在新竹又是如何推展,筆者訪問三間新竹市廟宇的總幹事、委員和信眾,就燒金紙提供不同觀點。
新竹都城隍廟 「噴霧集塵設備」
新竹市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中心,四周被攤販和傳統市場圍繞,由於過往不少宮壇會來廟裡大量燒金,確實曾引起周遭店家反應飛灰等空氣污染問題。總幹事鄭耕亞表示,自己在1998年接下總幹事職位不久後,市府便多次邀集新竹的廟宇共同來研討「燒金紙減量」,廟方從善如流,在原本的香亭加裝「噴霧集塵設備」 ,2003年5月31日開始啟用,每年花費數十萬元保養費。同時雇用廟方人員在旁看顧,如果遇到信眾想燒大量金紙,也會勸導信眾,並交由廟方人員代為分次燒金,避免一次大量燒金紙造成不完全燃燒的狀況。長期執行下來,確實減少小型宮壇和少數信眾大量燒金的狀況。
新竹天公壇建「大型焚化金爐」
新竹天公壇為回應政府減碳政策,由於廟旁尚有腹地,經管理委員會討論,決定建置大型焚化金爐,以改善焚燒後的煙霧粉塵造成的空氣污染,也讓信眾無需突然改變參拜的習慣。並制定使用規定,限用廟方所指定的金帛,避免劣質金紙影響焚化金爐使用壽命。廟方表示,金紙的焚燒量其實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政府推行「燒金紙減量」似有成效。
竹蓮寺封爐,改採環保運鈔車
竹蓮寺是新竹市第一個配合實施「寺廟封爐」的廟宇,和都城隍廟一樣沒有腹地興建大型環保金爐,於2013年8月1日響應環保局及政府空污防制政策,將金紙集中以專用的「環保運鈔車」統一進焚化爐專爐焚燒。筆者恰巧是竹蓮寺觀音的「契子」,每年農曆二月、六月及九月的十九號家裡都會去參拜,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要將金紙投入綠色子母車的違和感,也記得剛開始實施時看到許多信眾的疑惑。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加上大坪頂生命園區也採用「環保運鈔車」,信眾們似乎已漸漸習慣這樣的金紙投置方式。
新竹都城隍廟、天公壇和竹蓮寺,三間廟宇以不同的措施回應「燒金紙減量」,也確實有實質的減量成效,實施初期都難免遭遇信眾反對,也都隨著時間推移而平息。
突起波瀾的「寺廟封爐」事件
- 量化金銀紙燃燒的空氣污染風險,重建公部門與各宮廟管理委員會的對話基礎
- 建立公部門、宗教學者與金紙業者的平台,磋商提高金紙品質的機制與管理流程
- 協助持續改善廟宇金爐設施,並與廟方共同倡導若要維持燒金行為時的正確燒金方式(不燒橡皮筋、不燒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