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松的志工小松(化名)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活到近半百的年紀,有一半的時間待在台北,新竹則是她童年求學、結婚生子後回來的故鄉。第一次聽小松說道新竹城隍廟,是在一次竹松志工的培力課程。
在分享的過程中,她說:「從小在舊城區長大。逛西市仔(中央市場)、城隍廟是我的日常,更是解決三餐及宵夜的好所在。也許是太熟悉的環境,也許是近廟欺神,反而漠視這座巍峨聳立於此二百七十餘年的古蹟,從前只注意到廟裡的對聯很有意思,上過課後方知一瓦一樑一柱,一文物一彩繪一雕飾,來自匠師們的精雕細縷,而各式各樣的工法中則蘊藏著種種意境及典故。」
在一次的城隍建築美學課程,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小松,為了更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開始積極地參與相關課程,也樂於分享她在新竹舊城區成長的悠悠時光。
從離鄉到返鄉
近20年的時間,小松都待在台北求學工作,台北是他鄉,新竹是故鄉。但她從未忘記在北漂打拼以前的故鄉生活,「從小,我們家裡常常搬家,爸爸在中央市場做生意,而我們居住的地方曾位於現在的西大路,就在一條路上來來回回搬了三、四次。除了西大路之外,其實在舊城區來來回回總共搬了六次家。」
小松說道童年的搬家歷程,家裡承租的地方大多是分層、分戶,需要與好幾戶人家同住一起,也因如此,鄰里之間更加相互照顧,話語間飄散出舊城區濃濃的人情味。
因為居住環境龍蛇混雜,所以父親效法孟母三遷,對小松來說,父親的店面像是圓心(位在中央市場,舊城區的核心地帶),生活圈隨著搬家不斷地有所轉變,圓的範圍(生活圈)隨著遷移而日漸擴大,重塑了她的「老新竹(舊城)印象」。因為這種不穩定的生活,反倒加深了她對於地方的情感,也許是長時間在外漂流,對於家鄉的「根」特別地想扎穩。
敬畏神明但不懼怕
從小長輩都會跟小孩子說「城隍廟屬於陰廟,沒事不要隨便進去。」因此,大家對於城隍廟的印象往往僅止於廟前的小吃,反而忽略了裡頭的廟宇信仰。但對小松來說,從小成長在中央市場與城隍廟一帶,那裡是她童年的遊樂場,出入城隍廟則是家常便飯。當我們一起走在城隍廟裡,小松提起:「小時侯我只要心情不好,就會到彌勒殿坐著,看著彌勒佛的笑臉,我總是能從中得到安慰,心情就會變得愉快些。」城隍廟對她來說,不單只是童年的遊樂場,也是心靈上的慰藉所。
舊城區是ê灶跤
由於父親在舊城區做生意,從小便要招呼客人,小松和附近的鄰里熟識,也深受鄰居的照顧,那天小松帶著我走在舊城區的街上,隨便吃上一碗冰,隨意地都能與店家聊上幾句,冰店的老闆一聽便知她是二十幾年以上的老客戶。光是走在巷弄裡,馬上就能和在地的店家揮手招呼,展現出她對這個區域的熟識。新竹人愛吃鴨肉,小松也不例外,特地帶我品嘗新竹在地的鴨肉麵店,不單只是吃,還能侃侃而談這家店的遷移故事,甚至還點了菜單上沒有的隱藏版。小松笑稱自己只是愛吃,比不上竹松社大的李元璋老師,能夠如此考據地方的美食文化。但在我看來,小松作為一名老新竹人,對吃的熱愛卻也不輸於任何人。
「開什麼玩笑,這裡可是我的地盤。」小松自信地說著。而她在舊城區的生活我想會依續精彩。
作者:鄭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