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靈魂之窗
初次見到柯道長,是在城隍廟的辦公桌,一身簡約,穿著深藍色的中長掛袍,散發出無事一身輕的深厚涵養。冒昧上前詢問柯道長是否願意接受採訪,柯道長僅回:「城隍爺的偉大,不是小的三言兩語能夠言說的。」即使平常在城隍廟服務超過將近15年的歲月,對於城隍爺的敬重仍如此明白。不過在明德(故事合作社成員)誠懇地邀約之下,柯道長還是願意接受我們的訪問。訪談當天,不過三分鐘的時間,道長便開始談起他所信奉的宗教觀,詢問我們是否知道人的靈魂可以從哪裡看得出來?道長答:「是眼神,那是人的靈魂之窗。」
人生的五大智慧
「我常對信眾說,從《道德經》裡頭所敘述的「人的智慧」,人的一生總共要具備五種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從道長的口語間,這五大智慧有它自成邏輯的道理存在,他舉例自己在城隍廟服務的經驗。有的時候信眾求事,很慌張地跑來說要救她的女兒,通常道長會要求信眾先「靜」下來,「緩」緩,有事情好好地說,因為慌張沒有用處,要先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才能條理分明地知道問題所在。接下來得知問題之後,則是「順」,大自然有它的安排,不能多強求什麼,道士作為與城隍爺溝通的媒介,能做的是將信眾的請求託付給城隍爺,但會如何安排則有城隍爺自行的判斷與解讀。再來,是以和為貴的「和」,人世間的種種,人跟人的相處,以和氣為主,不去爭執與節外生枝,最後則是淡泊名利、看淡的「淡」,事情要放下,不要捨不得,自身才能夠解脫,要有辦法看淡。
多元宗教觀
道教是多神信仰,在刻板印象上,我們往往對道士有著怪力鬼神的印象,但從柯道長的訪談間,可以發現道長所信奉的宗教是有一定依據,「所有能夠被稱之為宗教信仰的,一定都會有他們的經典,基督教有《聖經》、穆斯林有《可蘭經》、道教則是有《道德經》。」
柯道長自己本身也深受佛教的影響,在言談中,不時提到七情六慾等佛家的概念。對於道士派系的看法,柯道長提及到,現今在台灣的教派全都是居家道士。對柯道長來說,自己的一個心願便是開辦出家道士的門派,有趣的是,柯道長平時服務的城隍廟,接觸到的信眾大多是世俗的,為何有想要出家的心願?也許正是因為接觸過太多世俗的世間紛擾,才想歸心於自然,回歸自身的修練。「一切順其自然啦!」
從生、死,看黑頭、紅頭道士
「宗教人要有濟生度死的能力。」
柯道長說明:「城隍爺管生死、管陰陽。《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順其自然,順著時鐘在走,不違背良心。」「黑頭道士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東漢時,請入朝廷當官,必須要有濟生度死的能力,安撫人心。」柯道長以道教正一派黑頭道士自居。紅頭道士與黑頭道士的區別是:紅頭僅度生,而黑頭度生且度死。
道教徒要具備的觀念
「道教有道藏,就像佛教有佛藏。」柯道長自家就有一套正統的道藏,是清朝康熙時整編的。道長眼中合格的道教徒要具備「天干地支、沖煞刑破、刑沖破害以及八卦和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
從經典、教徒、職籙看道教
「一個宗教的條件。第一、必須要有經典。然後,要有教徒。」柯道長說明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提到:「老君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柯道長感慨的說:「其中的大智慧,一含人生的喜怒哀樂,又含人生的生老病死。」繼續提到《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把事情複雜了,要順其真正自然的道在走。人與人要尊重,人與神要尊敬。」
臺灣道教的源流,道長說:「道教正一派從東漢第一代張道陵天師開始,到第63代張恩溥,跟著老蔣到台灣,在台灣傳給第64代張源先。」道教成為正式教徒的程序稱為「授籙」,像是授與天命的程序,就像基督教講的「洗禮」,佛教講的「皈依」。
而「職籙」相當於職稱、品位,柯道長在作法事前必須先上報神明其職籙:「三天門下拜授上清五雷經籙,九天運雷伏魔上卿,掌南北斗府治邪院士,微臣 柯羅涓。」法事的概念大致為:庶民將祈求寫進疏文裡向城隍爺祈求;道士經過「授籙」的程序取得「職籙」,接受城隍爺的委託後,施以法事來撫慰庶民的祈求之心。
結語
舞動人生—柯金助道長,顛覆了我們對傳統道士的看法,原來道士施作法事是有一套嚴謹的授權機制,還必需具備「道藏」的基本素養。也從採訪柯道長的過程中,看見台灣文化裡的儒、釋、道思想所展現的真、善、美、聖。
作者:曾明德(故事合作社成員)、鄭琬玲